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田心媛《一封家书的重量》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4 23:28:55

周六的下午,妈妈带我来到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在二楼的一个展柜前,我停住了脚步。

玻璃柜里平铺着一封已经泛黄的信纸,边缘有些破损,纸上的字迹却依然清晰。这是东江纵队战士李淑桓在1942年写给儿子的家书。讲解牌上写着,她先后将七个子女都送去参加了抗日斗争,而这封信,是她牺牲前留下的。

我俯下身,仔细辨认着那些用毛笔写就的字迹:

“儿啊,母亲现在一切都好,勿念。唯望你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难当头,吾儿当以救国为重,尽忠即是尽孝。”

字迹工整有力,每一笔都透着坚定。可是在“尽忠即是尽孝”这几个字旁边,我注意到有一小块模糊的水渍痕迹。讲解员轻声说,这可能是泪水滴落留下的。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站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女孩仰头问她的妈妈:“这个奶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去打仗?她不害怕吗?”

她的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回答说:“正是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才要挺身而出。”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李淑桓奶奶难道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那信纸上的泪痕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可是在“小家”的温情与“大家”的存亡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她写给儿子的,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份家国情怀的传递。

展柜里还展出了她的一张黑白照片,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坚定。我凝视着她的眼睛,想象着她在灯下写信的样子——毛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也许窗外还响着枪炮声,也许她刚刚送别了又一个上前线的孩子。那一刻,她不仅是七个孩子的母亲,更是千万个需要保护的孩子的“母亲”。

从纪念馆出来,夕阳正好。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过广场,许多小朋友在父母的陪伴下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飘荡。这幅和平的景象,突然让我明白了那封家书的分量——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李淑桓这样的母亲,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才有了今天我们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权利。

回家路上,我对妈妈说:“今天的作业,我要写得特别认真。”妈妈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说:“因为能够安心地写作业,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

那封家书现在应该还静静地躺在纪念馆里,但它的精神却随着我的脚步走了出来。它让我懂得,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天的具体行动——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这,也许就是我们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六年级 4班 田心媛;指导老师:周国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