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东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我的目光立刻被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纸片牢牢锁住。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老人,身上布满时间的痕迹。
讲解员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同学们,这是一张国家一级文物——东江纵队交通员手绘的交通图。在当年,它就是我们的‘北斗导航’。”
我凑上前,鼻尖几乎要碰到冰凉的玻璃。这张地图,实在太“丑”了!线条歪歪扭扭,像蜘蛛爬过;字迹大小不一,墨迹深浅不同;没有比例尺,没有漂亮的图例,只有一些圆圈、箭头和简单的地名标注。这和我们美术课上画的地图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老师,这么‘简陋’的地图,真的不会迷路吗?”我忍不住问出声。
老师微笑着回答:“它不靠美观,只靠实用。每一个标记,都可能挽救过许多战士的生命;每一条歪扭的线,都是交通员用双脚丈量出的‘生命线’。”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我好像看见,在漆黑的夜晚,一位年轻的交通员借着微弱的月光,对照着这张“丑”地图,在山林间疾行。他不能点火把,不能出声,全靠对地形的记忆和这张图的指引,将重要的情报或药品送往下一个秘密联络点。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标记,可能就意味着安全与危险的天壤之别。
研学手册的任务是让我们画出从学校到纪念馆的路线。我拿起尺子,认真地画出笔直的马路,标出醒目的地标建筑“国贸中心”和“地铁2号线鸿福路站”。画完后,我再低头看展柜里那张“丑”地图,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震撼。
我们拥有精确到米的手机导航,却依然会在陌生的街区迷茫;而当年的他们,靠着这样一张看似“不靠谱”的地图,却能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开辟出一条条通往胜利的隐秘通道。他们依靠的,早已不是纸上的线条,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山河,是高于一切的坚定信仰。
研学的最后一站,我们走上大岭山的古驿道。我关闭了手机导航,尝试像当年的交通员一样,用眼睛去观察山势的起伏,用耳朵去倾听溪流的方向,用心去感受哪里可以藏身,哪里视野开阔。山林寂静,我却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那张“丑”地图,是我这次红色研学中最深刻的记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工具的精良,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勇气和信念。如今,我们面对着书本上复杂的几何图形和世界地图,学习的条件不知比先辈们好了多少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这次研学,就像一次精神的“导航”。那张交通图,就是一个永恒的“路标”,它指引着我:无论未来的路有多复杂,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六年级 4班 陈梓灵;指导老师:周国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