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拂过莞邑大地,也拂过大岭山深处那沉默的战壕与碉堡。站在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旧址前,我试图聆听历史的回响——那穿越了八十载烽烟,依然滚烫的青春脉搏。
在纪念馆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军装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讲解员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这是一位年仅18岁的小战士穿过的。他在一次掩护群众转移的战斗中牺牲了……”18岁,正是我们憧憬大学生活的年纪。而那位不曾留下姓名的青年,他的18岁,是硝烟、是牺牲、是义无反顾的守护。我凝视着那件军装,仿佛能看到一个与我相仿的身影,在战火中目光如炬。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份可感可触、沉重滚烫的精神接力棒。
这份触动,在“重走东纵路”的研学中变得愈发清晰。我们唱着《东江纵队之歌》,歌声在青山翠谷间回荡,虽显稚嫩,却无比真诚。我们围坐在一起观看黑白影像,屏幕上战士们在硝烟中冲锋,屏幕外我们紧握拳头,眼神里满是敬仰。最让我难忘的,是亲手触摸那些斑驳的墙壁和残损的工事。掌心传来的粗砺感,是历史的质感,它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难与坚定。
从小,我就生活在东莞这座以“制造”闻名的城市,看惯了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便捷与安宁。而此次“重走”,仿佛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我忽然明白了,我们今日繁华安稳的“新城”,正是从昔日那些奋不顾身的“战士”手中接过来的。东纵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历史,它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化为我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
研学归来,我常常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红色的基因?我想,它并非要求我们都奔赴战场,而是要将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融入当下的每一天。它是在科技节上为了一个算法绞尽脑汁地不服输,是在志愿服务中主动伸出双手的热心肠,是在国际交流中自信讲述中国故事的底气,更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志气。重走东纵路,我拾起的不仅是一段峥嵘岁月的记忆,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青春答案。当年的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守护家园;今天的我们,当用智慧和奋斗开创未来。那面用青春意志织就的旗帜,已然交到我们手中。风正劲,路正长,吾辈青年,接旗,前行!
作者: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初三 6班 刘远航;指导老师:艾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