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东纵路,被露水浸润的石阶泛着微光。
当我踏上这条蜿蜒于岭南群山之间的道路时,鞋底与青石的每一次接触,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条看似普通的 山道,曾是东江纵队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抗战之路,是华南抗战史上最生动的教科书。东纵路上的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在乌石岩会议旧址,斑驳墙面上“抗战到底”四个大字依然清晰,这是1943年东纵领导人用木炭写下的誓言。
当时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战士们却以“没有枪炮自己造”的智慧,在隐蔽的山洞里用土法制造手榴弹。梅林坳战斗遗址的岩石上,“死守阵地”的刻痕 深达寸许,记录着“小鬼班”十二名战士阻击日军一个联队的壮烈。这些鲜活的历史碎片,拼凑出东纵战士“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群像。重走东纵路,最震撼人心的是革命先辈用生命诠释的信仰力量。在坪山抗日纪念馆,有一双磨穿底的草鞋——它的主人是东纵女战士张淑贞,她曾穿着这双草鞋七天七夜穿越封锁线。油山交通站的土墙上,“人在情报在”的标语历经八十余年风雨依然清晰,这是地下党员用鲜血写下的承诺。这些遗物无声地讲述着:东纵战士的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决绝,是“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气节。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东纵精神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我们需要传承东纵战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开拓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我们更要发扬东纵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东纵路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真正的青春应当与祖国同频共振。夕阳将东纵路染成金色,我站在终点回望。这条穿越时空的道路,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上的重要坐标。东纵战士用生命铸就的信仰之炬,不仅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也必将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作者: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初三 6班 张文轩;指导老师:艾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