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东莞都市渔业富“口袋”美“生态”
东莞+ 2025-10-24 20:50:42

10月24日,东莞举行现代都市渔业新质生产力交流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养殖企业及镇街农业部门的代表与专家学者,聚焦“科技引领+种业振兴+渔韵莞邑”建言献策,共同探索都市渔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推动东莞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为大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贡献更多的“水产力量”。

本次交流会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东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东莞市东城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协办,得到东莞市涛哥锦鲤养殖场、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支持。

现场互动促进技术落地与品牌升级

交流会现场,20家企业的展示区成了“硬科技”与“新成果”的秀场。东莞市超越渔业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的疫苗培育配套设备前,围满了咨询的养殖企业代表。“这套设备能实现数据化控温、标准化育苗,解决了传统养殖成活率不稳定的痛点。”超越渔业总经理袁校生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介绍,交流会期间已与5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不远处,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洪桂正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提供鱼苗、饲料和全程技术支持,等锦鲤长到两三岁再统一回收,农户零风险就能增收。” 当天,广东俊一、东澳农业两家企业分别与养殖户签下“公司+农户”合作协议。​

更令人瞩目的是授牌仪式——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育的“东莞中华鳖”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这标志着东莞特色水产品从‘养得好’向‘品牌响’迈进。” 市疫控中心有关负责人接过牌匾,语气中满是自豪,“从选育到养殖,我们全程融入科技手段,让‘东莞良种’有了核心竞争力。”​

专家建言科技与生态双轮驱动​

“都市渔业新质生产力,核心在科技,关键在协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海发在交流中提出四点建议引发共鸣,强化科技引领,让优良品种与智慧技术快落地;突出生态优先,推广绿色养殖模式;创新服务机制,激活技术推广活力;拓展产业功能,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黄志斌则带来了“产学研”合作的亮眼成果。“我们已与东莞在笋壳鱼养殖技术上实现突破,接下来将聚焦观赏鱼、澳洲淡水龙虾等特色品种选育,共同打造‘东莞良种’品牌矩阵。”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交流会搭建的“产-学-研-推”平台,正是为了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动能,“制造业名城的智能化优势,更要推动现代都市渔业升级。”​

培训环节更是“干货满满”。珠江水产研究所朱华平研究员解析广东省淡水鱼产业现状及种业研发进展,为从业者指明技术方向;东莞市涛哥锦鲤养殖场总经理张涛分享“新质生产力点燃锦鲤产业”的实践——通过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养殖场亩产提高,能耗却持续降低;广东东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区域负责人杜丰,则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例,讲述如何通过统一管理、订单销售,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东莞现代都市渔业焕发新活力​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早已将“智能制造”“标准化生产”的基因注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在渔业领域,东莞已形成“良种培育-绿色养殖-品牌销售”的完整链条。在良种培育上,联合科研院所攻关观赏鱼、笋壳鱼等特色品种,“东莞中华鳖”“东莞锦鲤”等品牌逐渐打响。在绿色养殖上,推广尾水治理与循环水技术,全市许多规模化养殖场实现了“零污染”排放。在产业模式上,“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等模式备受养殖户青睐,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东莞发展现代都市渔业,既要‘科技范’,也要‘渔韵味’。”东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莞将从三方面发力:加快智慧渔业技术推广,让无人机巡塘、AI水质监测走进更多养殖场;加大种业攻关投入,建设特色品种繁育基地;推动渔业与文旅、教育融合,打造“渔旅体验”“科普研学”等新业态,让都市渔业既富“口袋”,又美“生态”。​

文字:周桂清 图片:周桂清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