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年级的小同学用稚嫩的英语介绍道滘粽“It is triangle. It is a little bit sweet.”六年级的哥哥用3D建模呈现东莞智造产品并撰写英文推介书……一场融合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欢乐活动正在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上演。
10月25日下午,以“童心寻莞脉,英语述千年”为主题的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英语艺术节学习成果博览会探馆活动如期举行,集团全体师生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围绕“东莞记忆”主题深入探索,同学们提升了英语综合能力,更筑牢了地域文化自信与认同的根基。
以本土为基础:让语言学习扎根生活土壤
“学习英语,不能只停留在单词和语法,更要解决‘为什么学’和‘学了怎么用’的问题。”谈及本届英语艺术节选择“东莞记忆”主题的初衷,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戚思琴直指教育本质。在她看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是活动设计的核心遵循——教育应回归生活,从孩子熟悉的环境中找学习源头。
东莞的美食、建筑、技艺等日常,是同学们身边鲜活的教学素材。学校为六个年级定制差异化探究主题:一年级聚焦“东莞味道”,学生借烧鹅濑粉、糖不甩学“sticky(黏的)”等词汇;二年级探“东莞建筑”,绘可园、骑楼并用英语描述……六年级深研“东莞智造”,为智能手机等写英文推介书。“当孩子能用英语介绍家乡时,自豪感无价。”戚思琴举例,有学生亲自制作道滘粽时,不仅学会“glutinous rice(糯米)”等词,还主动查起源,在英语视频里加入“这是东莞端午传统美食”的表述,让英语成为传递家乡情感的工具。
在学习成果博览会探馆活动上,三年级8班的王羽希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设计的“艺术节节徽”:“左边以醒狮元素组成莞字,右边以莞草编织技艺构成英字,鲜艳的色彩把学校名字和东莞元素结合。”自己的作品能当选节徽让她特别有成就感。这种从课堂探究到成果展示的闭环,让知识“活”了起来。
打破学科界限:用项目化学习激活知识融合
“如何为东莞非遗设计英文宣传海报?”三年级“东莞技艺”探究中,这个任务让多学科老师协作——语文老师梳理石龙醒狮头历史,美术老师教还原工艺,英语老师提炼“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传统技艺)”等词,信息技术老师带学生用AI让海报“动”起来。
“我们靠‘抱团协作’落地跨学科教学。”戚思琴介绍,学校确定“东莞记忆”大方向后,以年级组建“学科教研组”备课。如四年级“东莞胜景”探究中,数学老师指导规划游览路线,语文老师写中文导游词,英语老师帮翻译“松湖烟雨”等景点名并录解说视频。
学校还联动家庭与社会建“教育共同体”。五年级“东莞先贤·时空之会”探究中,家长带孩子走进袁崇焕纪念园,学校邀请博物馆讲解员进校园。五年级(1)班的杨佳妍对此深有感触:“和平时上课很不一样。我们用英语编台词、表演、做道具,英语成了向世界表达的工具,不是一门功课。”她还惊喜地发现“东莞有很多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蒋光鼐将军的忠诚和勇气让我自豪,也更懂‘家国情怀’。”
育种子成林:让本土文化教育扎根课程常态、照见长远未来
“这次艺术节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颗‘种子’。”戚思琴校长的比喻,道破了活动从“一次性盛会”走向“常态化教育”的核心思路——它不仅验证了“用身边的故事学知识”的可行性,更要让这颗承载本土文化与语言学习的种子,在日常课堂里生根发芽、长成树林。
具体实践中,学校规划了两步“深耕计划”:一是把课做“实”,以本次“东莞记忆”探究为起点,系统开发“东莞主题”系列课程,将艺术节中的美食词汇库、景点解说手册、智造推介模板等成果,转化为各年级可复用的校本教材;二是让老师“一起干”,把跨学科备课机制固定下来,鼓励语文、英语、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围绕“东莞民俗”“东莞科技”等主题常态化教研,让知识融合从“临时协作”变成“常态模式”。
这份规划的背后,是学校对“教育之根”的理解: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让他们看清“从哪里来”——看清东莞烧鹅濑粉里的烟火气,看清可园亭台里的匠心,看清蒋光鼐将军身上的家国担当……当孩子们带着这份对故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成长,英语便不再只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传递东莞故事、中国文化的桥梁;他们未来无论走向何方,脚下都有坚实的文化根基,眼中都有传承的使命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