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东莞主场活动暨“广东科普嘉年华”东莞分会场、东莞城市科学嘉年华持续升温的热潮中,一场场紧扣群众需求、贴合城市发展重点的科普活动接连落地。自9月启动以来,由东莞市科协牵头、15家职能单位联合主办的这场科普盛会,已推出超100场特色活动,让市民在互动体验中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
其中,东莞市气象局以气象科普为核心,依托“气象小主播”大赛这一王牌活动,搭配科普场馆开放、全媒体知识传播、便民服务延伸等多元举措,将专业气象知识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用的生活技能,成为本次科普月中极具辨识度与实效性的“气象力量”。

“气象小主播”成科普月焦点:千名学子竞逐,以赛为桥播撒科学种子
作为东莞市气象局在科普月期间打造的核心活动,2025年广东省气象小主播大赛(东莞赛区)自启动以来便热度飙升。赛事以“全运精彩无限 气象保驾护航”为主题,由市气象局联合市教育局、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东莞市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精准面向东莞地区在读小学生,既契合科普月“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核心目标,又巧妙结合全运会气象保障需求,让科普内容更具实用性。
从8月1日开启报名到9月12日截止,赛事报名通道始终处于高热度状态,最终吸引约1200名学子报名参与,覆盖全市32个镇街的近百所小学。10月12日、18日、19日,线下初赛在东莞市寮步华衍学校、东莞市高埗世外实验小学、东莞市虎门宇桥学校、东莞市虎门崇雅外国语小学、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举办,活动现场俨然成为“气象科普小课堂”。

走进线下初赛现场,处处是生动的科学场景:小选手们身着整洁服装,有的选手聚焦会运会赛事,用“运动会高温防护”为主题,清晰阐述“湿度数据如何影响赛事安排”,有的采用动画、道具等辅助,绘手绘色地向大家科普“台风结构示意图”,有的提前制作了“暴雨预警信号”PPT,站在舞台中央自信讲解,稚嫩却专业的表达引得台下评委频频点头。每位选手讲解结束后,由气象专家、教育工作者组成的评审团都会从“知识准确性”“表达流畅度”“创意呈现”三个维度现场打分。经过多轮比拼,40名选手(低龄组、高龄组各20名)成功晋级市级决赛。
决赛前,围绕以“全运精彩无限 气象保驾护航”为主题,开启一场赛前培训。东莞赛区40名晋级决赛的选手,走进东莞市气象局。培训现场,气象专家结合“天气影响运动赛事”的真实案例,将复杂的气象核心知识拆解成易懂内容,帮助小选手筑牢气象专业认识根基。气象主持人则传授播音主持技巧,助力提升语言表达与舞台呈现力。同时,选手们还通过观看往届获奖选手作品,直观学习优秀案例的创作思路与展示风格。此外,“气象小主播”们还能近距离接触参观现代气象探测设备,在触摸与观察中直观感受科技力量,为后续赛事储备知识、积累灵感。
通过赛后参赛选手的真切感言,更凸显出活动的科普价值。“以前看天气预报只知道‘明天要下雨’,现在才明白,气象科技能帮运动会避开恶劣天气,保障运动员安全!”陈思桐在赛后分享时眼里满是自豪。
盛华楠则收获了友谊与成长:“我遇见了很多厉害的对手,他们讲的‘雷电防御知识’特别实用,我已经把学到的内容告诉爸爸妈妈了。”
刚结束初赛的陈曦,直言这次经历让自己突破了自我:“以前上台会紧张到忘词,为了这次比赛,我对着镜子练了十几遍讲解稿,现在不仅敢大声表达,还学会了怎么把复杂的气象知识讲得让大家听懂,以后再参加比赛肯定更有信心!”小选手们的成长,正是“气象小主播”大赛作为科普载体的核心意义——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主播”形式,让气象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传播,形成“一人参赛、全家受益”的科普辐射效应。

不止“小主播”:气象科普多点发力,融入日常
在“气象小主播”大赛成为科普月亮点的同时,东莞市气象局并未停下多元科普的脚步,而是以科普月为契机,将气象科普融入日常服务,通过“场馆体验+全媒体传播+便民服务”的立体模式,让气象知识触达更多市民。
东莞市气象天文科普馆作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月期间成为市民打卡的“科学地标”。馆内设置的“小球大世界”展区,通过动态地球模型直观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气候变化长廊”则用展板呈现近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气象观测体验区”摆放着小型自动气象站、雨量筒等设备,市民可亲手操作测量风速、湿度,感受气象观测的乐趣。

讲解员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调整讲解内容——对小朋友,用“云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打雷”等趣味问题引入。对成年人,则重点讲解“台风预警信号对应哪些防御措施”“暴雨天如何安全行车”等实用知识。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常态化开放天文科普馆54次,累计接待近3000人次。不少家长表示:“以前带孩子学科普只能看绘本,现在能亲手操作气象设备,孩子记得更牢,还学会了不少防灾知识。”
在全媒体传播层面,东莞市气象局组建气象融媒体中心,开展世界气象日线上直播活动,打造重大天气过程“专家讲天气”科普专栏。重大天气过程,建立“一过程一策”科普宣传机制,通过“东莞天气”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网站等全媒体平台权威发声,增加防灾减灾多类型科普供给。今年年内发布微信推送46条、阅读量约69.9万,微博4679条,阅读量约5333.6万。市气象局还设立24小时公众服务热线,及时解答群众咨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问题。
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东莞主场活动的大背景下,东莞市气象局的系列科普举措,始终紧扣“防灾减灾”与“科学素养提升”两大核心,让科普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不再是“阶段性活动”,而是“常态化服务”。
从长远来看,东莞气象科普更在为城市培育“科学基因”。“气象小主播”大赛让青少年成为科学传播的“种子”,他们在备赛、参赛过程中积累的科学知识与表达能力,将伴随其成长。科普馆的沉浸式体验、全媒体的趣味科普,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科学素养,为东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奠定群众基础。
正如东莞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普月的系列活动,让气象知识不再是‘高冷’的专业术语,而是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常识’,让每一位东莞人都能懂气象、用气象,共同筑牢城市气象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