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正确育人观!东莞外国语学校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点亮成长新课堂
东莞+ 2025-10-24 14:30:25

从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红色足迹里感悟初心,到东莞科技馆的互动体验中探索新知;从中国举重博物馆的冠军故事里汲取力量,到东莞文化馆的非遗展品前涵养审美,领悟传承,再到东莞陶瓷馆的陶艺创作中融合外语实践——2025年秋季学期以来,东莞外国语学校正以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为契机,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开启一场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成长之旅。

2025年秋季学期起,我市要求每个镇街将至少安排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开展半天校外(特色)活动。目前,全市已有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率先启动这一活动计划。其中,东莞外国语学校创新打造“立德、启智、健体、尚美、劳育”五条主题实践线路,让校外时光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第二课堂”。

不同于传统校外活动的“走马观花”,该校的活动设计紧扣“学科融合、精准育人”核心,在细节处藏巧思,在体验中传精神,为全市同类活动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五线深耕:

学科融合让“五育”实践有深度

东莞外国语学校的五条实践线路,并非简单对应单一育人目标,而是以“学科联动”为纽带,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打造城市全场域育人场景,让不同学科知识自然融入实践场景,让“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多元成长”等目标在融合中落地生根。

立德线:

从“事件认知”走向“精神认同”

在“立德线”的广东东纵纪念馆,红色研学被赋予“多学科视角”:行前历史课梳理东江纵队发展脉络,道德与法治课解读“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语文课研读《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篇章,让同学们带着“历史与现实如何联结”的疑问走进场馆;参观时校领导现场讲述“刘黑仔”等英雄事迹,引导大家从“事件认知”走向“精神认同”。

启智线:

综合实践+数理语文激活创新思维

“启智线”的东莞科技馆之旅,彻底打破“玩”与“学”的边界,综合实践、科学、语文等学科联动设计活动。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以《畅游科技馆,妙笔写奇观——实践活动任务单》为载体进行系统设计。任务单围绕“观察与描述”“说明与解释”“思考与联想”三大核心目标,精心规划了“科技宝藏收藏夹”“王牌解说员”“奇思妙想未来窗”及“科技馆游记”四项核心任务,为同学们在科技馆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学们在一楼“制造业科技展厅”与“工业文明变迁”展区,大家被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从工业机器人到人工智能应用,科技的魅力以直观方式呈现。同学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围绕任务单展开探索。在“科技宝藏收藏夹”中,同学们记录下“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等新词汇,并通过询问导师理解其含义;“王牌解说员”环节则将活动推向高潮,大家围绕感兴趣的展品,尝试用生动语言讲解原理,锻炼表达与逻辑思维。教师全程引导,鼓励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健体线:

“体育+文化”解锁“运动育人”新方式

中国举重博物馆的“健体线”,走出了“体育+文化”的特色路径。同学们不仅参观石龙籍奥运冠军陈伟强的金牌展区、观看《冠军的背后》纪录片,还亲身参与运动员日常训练项目——身高体重测量、跳起摸高、反应力测试,在力量挑战区直观感受“拼搏”的重量。有同学在研学手册中写道:“以前觉得奥运冠军很遥远,现在才知道,他们的奖牌里藏着‘失利后重新站起’的坚持,这才是最该学的体育精神。”

 

尚美线:

在行走中感受非遗魅力,在探索中传承文化薪火

在“尚美线”东莞市文化馆探访活动前,马兰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行前导学课。课程不仅清晰规划了探访路线与学习任务,更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及“非遗在校园”展区,非遗的魅力扑面而来:目光所及,是千角灯的华彩与莞草编织的细密;侧耳倾听,有木鱼歌的悠扬与赛龙舟的呐喊;凝神静息,是莞香制作的芬芳在空气中流淌。麒麟舞的动感、莫家拳的劲道、乞巧贡案的精巧,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东莞民俗长卷。同学们以沉浸之姿深入探访,在件件珍品前驻足凝思,仿佛完成了一场与历代匠人的跨时空对话。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手持《学习任务单》,在真实的非遗场景中,完成了一次从“认知”到“践行”的探索。他们依据“探索目标”主动发现,通过“深度探索”追问源流,并在“灵感采集”中凝结感悟。以探索之心追寻文化脉络,在思考中领悟传承之重,让非遗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劳育线:

用英语介绍陶瓷作品,“劳动+特色”双提升

最具该校“外语特色”的“劳育线”,以英语、生物两科联动设计东莞陶瓷馆实践:英语课提前用英文视频讲解陶瓷演变史,教同学们掌握“porcelain(瓷器)”“glaze(釉料)”等专业词汇,指导如何用英语介绍陶瓷作品。

在动手环节更具巧思——在专业技师指导下,同学们用瓷刻技艺共同创作“博雅格致,思辨勤勉”的校训作品,在创作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校训的内涵,并用英语介绍创作思路,让劳动实践、传统文化与外语能力三者深度融合,家长们感慨:“这样的劳动课,既有动手乐趣,又有学科收获,真正体现学校民族根基、国际视野、多元融合、全面发展、创新有为的办学特色。”

同学们用瓷刻技艺共同创作“博雅格致,思辨勤勉”的校训作品

 

全链保障:

多部门协同为“融合实践”护航

为确保活动落地见效,东莞外国语学校构建了“全链条保障体系”。总务处提前勘察路线、租赁合规大巴,每车配备班主任、导师及急救专员,与医院建立应急联络机制。学生处设计《活动告知书》,活动中实时向家长群分享照片,结束后反馈“安全返校”信息。教导处各学科组联动开发课程资源,历史、道法、语文、英语、美术、体育等学科纷纷“下场”,让校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五育’不再是分开的概念,而是融入每一次行走、每一次体验中。”东莞外国语学校陈泽林书记表示,学校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让每周半天的校外时光,真正成为学生“践行正确育人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鲜活课堂,也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莞外经验”。

学生半天校外(特色)活动任务单节选:

 

文字:记者 赵海霞 图片:受访学校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