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王睿《感先辈之精神 化前行之力量》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4 12:52:15

早晨,阳光照耀大地,我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入口。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圆润,两旁的荔枝树枝叶交叠,撒下细碎的光影——若不是入口处“东江纵队”的石碑,很难将这片静谧与八十年前华南敌后战场的烽火岁月联系起来。作为“重走东纵路”的核心站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先辈们用热血写就的故事。

跟着讲解员穿过一道矮门,最先抵达的是东江纵队政治部旧址。土坯墙瓦房泛着深沉的土黄色,屋顶的瓦片有些已翘角褪色,边缘沾着累年的青苔。推开木门时“吱呀”一声,混着旧木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陈设极其简陋:一张掉漆的木桌裂着细缝,桌腿刻着模糊的“战”字;两把缺了榫卯的长凳,靠垫磨得露出棉絮;墙角的铁皮马灯,玻璃罩上的划痕像被时光反复摩挲。

“当年战士们在这张桌上写宣传稿、定战术,马灯常亮到后半夜,油芯烧完就借月光。”讲解员的声音轻缓有力。我指尖触到桌面深浅不一的刻痕,那是战士们刻下的“抗战必胜”,虽经风雨,笔画间的决绝仍未消散。原来课本里“运筹帷幄”的背后,是如此朴素却滚烫的日常。

往前走百余米,枪械修理所旧址更让人动容。不大的房间里,生锈的铁砧占了半壁空间,表面密密麻麻的凹痕,像凝固的音符记录着深夜的忙碌。木架上的旧锉刀、扳手,刀刃磨损处泛着包浆——那是战士们凭手感打磨枪管的印记。

“那时没专业设备,破枪拆了又装,零件不匹配就用铁丝固定。”讲解员指着铁砧上的深痕,“有次为赶修十支步枪,战士们连续熬了两个晚上,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喊累,只想‘多修一支枪,多打一个敌人’。”我盯着凹痕,仿佛听见叮当的打铁声穿透黑夜,“艰苦卓绝”终于有了具体的模样。

最后驻足荔枝林前,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讲解员指着粗壮的老树:“这是战士们的‘天然堡垒’,敌人搜山就躲进林子;粮食短缺时,荔枝就是干粮,甘甜里孕育着希望。”我摸着粗糙的树干,想起纪念馆的老照片:战士们坐在树下捧着荔枝,疲惫的脸上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离开时,风穿荔枝林,叶子“哗哗”作响,像在与“烽火”对话。这趟“重走东纵路”,我没见波澜壮阔的战斗,却在瓦房与旧物里读懂东江纵队的精神——是坚守信仰的韧性,是绝境寻希望的勇气。这些红色印记融入大岭山,成了回望历史的坐标,也化作前行的力量。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二 2班 王睿;指导老师:郭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