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这片制造业热土上,2007年诞生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已从初创企业成长为行业标杆——注册资本4.77亿元、2017年深交所上市,更手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等多项荣誉。多年来,它始终以“让工业制造更美好”为方向,一边用核心技术撬开中国智造的升级之门,一边以实际行动扛起社会责任,成为名副其实的“闯路人”榜样。

技术为刃,劈开智造升级之路
在拓斯达,“研发是生命线”不是一句口号。近千人的研发团队里,不乏科研机构与产业背景的博士专家,他们盯着工业机器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核心装备,以及控制、伺服、视觉三大底层技术持续攻坚。近三年累计超3.77亿元的研发投入,2024年约4%的营收占比,让技术突破有了坚实支撑。
在核心装备研发领域,拓斯达的工业机器人已实现多场景精准适配。以某大型汽车零部件厂商的生产线为例,其引入的拓斯达六轴工业机器人,凭借高精度伺服驱动与视觉定位技术,将零部件装配误差控制在0.02毫米内,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3倍,还降低了30%的不良品率。而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则针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复杂构件加工需求,突破了曲面加工精度难题,某航天企业使用该设备后,关键构件加工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助力高端制造产能提升。

针对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拓斯达还打造了定制化智能解决方案。在动力电池行业,其研发的视觉检测系统可对电池极片的瑕疵进行高速精准识别,检测速度达每秒300帧,识别准确率超99.9%,有效避免了因极片缺陷导致的电池安全隐患;在光电行业,结合控制技术与自动化产线设计,为某显示屏企业搭建的柔性生产线,实现了从玻璃基板切割到模组组装的全流程自动化,人力成本降低40%,产线切换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小时。
如今,这份坚持已结出硕果:控制技术上,新一代机器人控制平台融合具身智能大模型,打破数据壁垒;伺服技术上,特色产品实现部分领域国产化替代;视觉技术则扎根动力电池、光电等场景,为智能装备打底。截至2024年底,534项授权专利(含224项发明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以及CR认证、欧洲CE认证,都是技术实力的最好证明。
面对AI浪潮,拓斯达更懂得借势发力。作为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链主”,它与国创工软合作,基于欧拉操作系统打造出IT与OT深度融合的控制平台,让国产系统在工业机器人上落地;还联合华为云、阿里云探索具身智能,2025年初与智谱华章成立新公司,要让机器人从“能干活”变成“会干活”。目前双臂智能机器人已问世,未来还将联合客户研发轮式移动仿人形机器人,目标很明确:做“最懂工艺的智能机器人”,解决制造业真痛点。

责任为基,撑起可持续发展之梁
拓斯达的发展版图里,“责任”从未缺席。在绿色制造上,它把可持续理念刻进运营细节:从原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厂,三重检验保障质量;生产中投入专项资金治“三废”,节能减排指标比国家要求更严,2021年就通过ISO9001、ISO14001等体系认证,“6S”现场管理让产品质量与环境绩效同步提升。就连电动注塑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研发,也兼顾效率与减排,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添力。
走向全球的路上,拓斯达同样稳步前行。截至2024年末,国内近30家办事处打底,海外越南北宁分公司、墨西哥办事处等相继落地,业务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近6亿元的海外营收,占总营收超20%,同比增长近20%,累计服务1.5万家客户的成绩,让中国智造在全球舞台有了更多话语权。


而在公益领域,拓斯达的脚步同样扎实。连续参与“6·30”扶贫济困日,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3年捐5万元帮贵州松桃简家沟村完善基建,投56.6万元解决新疆兵团中学供暖难题,10万元为贵州山区学校换课桌椅;2024年又捐10万元建贵州幼儿园设施,10万元助力东莞溪头社区“美丽庭院”,12万元帮新围社区修机耕路。近三年超200万元的公益投入,把温暖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对内,拓斯达也把“关爱”做进细节。2018年成立党支部,2023年升格为党总支,还获评“东莞市五星级党组织”,通过“政委”体系、TMT决策组织让管理更科学,2023年首份ESG报告拿下A级评级。对员工,图书馆、健身房配齐,关爱基金帮渡难关,健康体检、心理疏导常伴,工会还让员工能参与公司决策——这份“让、分享、包容”的氛围,让企业与员工走得更近。
未来,拓斯达还会沿着“智造+责任”的路继续闯下去。坚守“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初心,它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双碳”目标、促进共同富裕的路上,书写更多属于中国企业的榜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