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学术东莞”品牌,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东莞+ 2025-10-24 09:22:10

在东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过去五年,东莞市社科界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与省社科联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学术东莞”品牌建设目标,围绕“党建引领聚人心、聚焦主业做研究、抓好‘联’字搭平台”工作思路,在理论武装、学术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育等领域多点突破,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坚实的社科智慧。

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筑牢思想根基

东莞社科界将理论学习与城市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构建起多维度、广覆盖的学习宣传体系。在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形式,把经典阅读会、专家宣讲等融入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与亲和力;市委党校、市社科联(院)等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活动,成为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五年来,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东莞城市文化等主题,累计举办20余场宣讲活动,承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氛围。

同时,“学术东莞”品牌传播持续发力。在《东莞日报》学术东莞大家谈栏目刊发理论文章110余篇,新媒体平台推出“社科专家话发展”栏目和“东莞市民文化大讲堂”视频号,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展示东莞社科界理论学习成果,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深入人心。

学术成果量质齐升,打造智库硬核实力

五年来,东莞社科界课题研究成果丰硕。2021-2025年,全市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92项、省级681项、市级1246项;发表论文10444篇,其中核心期刊1413篇;出版著作322部,包括国家级出版社147部、省级出版社175部;斩获省级获奖成果35项、市级56项。《何以东莞——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故事》《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农民工的视角》等一批成果,成为解读东莞发展的重要著作,16项成果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

著作出版形成“精品矩阵”。市社科联(院)策划的东莞“双万”新起点社科丛书已出版6本,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获第一届广东党史文献征集展示活动奖11项;蓝皮书系列持续更新,《东莞文化发展报告(2023)》《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先后出版,《东莞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25)》预计年底推出,系统总结东莞发展经验,彰显智库研究价值。

咨政建言精准落地,当好决策“智囊团”

东莞社科界主动融入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内参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2021-2025年,市社科联编印《东莞咨政内参》46篇,其中《东莞城市国际形象构建与传播路径的对策建议》《以南城经验推动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资源开放共享的建议》转化为部门工作参考。

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上,东莞社科界同样表现突出。2023年,市社科联报送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成果转化面临的困难及优化策略》登上《南方智库专报》;2025年,市委党校两篇内参报告聚焦农村改革、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

人才平台双向赋能,夯实发展支撑

五年来,东莞不断整合社科资源,构建起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成立在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市社科院设立4个开放型研究中心,汇聚259位特约研究员;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高校建设多个省级研究基地与创新团队。同时,挂牌成立4个社科名家工作室,遴选100名正高级专家组建社科专家库,截至2025年9月,市内8大高校社科类教学科研人员达67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18人,2022-2025年累计引进2872人,为社科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此外,东莞通过恢复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开展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审核,激发社科创新活力。2022-2024年,3届评选产生63项获奖成果,近五年奖励128个社科项目,发放奖金515万余元,让社科工作者干事有动力、创新有平台。

站在新起点,东莞社科界将继续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与群众关切,在理论阐释、学术研究、社科普及上展现新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贡献更多社科力量。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记者 张伊琳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