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静立午后,阳光透过古松落在斑驳的碉堡上。我指尖触过墙体深嵌的弹孔,粗粝的触感如电流穿透时空——这些凹痕是子弹的终点,却是东纵精神的起点。
纪念馆内,一张泛白地图勾勒出东纵行军路线。讲解员轻声说:“最小战士仅13岁,与你们相仿。”我凝视那件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忽然听见历史轰鸣:深山密林里,少年们以草根果腹,以信念为炬,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园。他们与我对望——同样年纪,他们肩扛步枪,我握着钢笔;他们穿越烽火,我行走红土。
登上大王岭瞭望台,风过林海如涛声不绝。昔日东纵战士在此侦察敌情,今日我见远处东莞新城天际线璀璨如星。时空在此折叠:当年他们守护的荒山,已崛起为制造之都;他们鲜血浇灌的土地,正绽放紫荆花般的繁华。这种巨变并非偶然,正是东纵精神“信念如铁,担当如铁”在岁月中的生根发芽。
最震撼的是一封家书复原件:“母亲,儿愿以身许国,唯愿山河无恙。”墨迹斑驳处,藏着战士的柔软与坚韧。我忽然懂得:东纵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史诗,而是具体的选择——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挺身而出,在黑暗笼罩的时刻点燃微光。这种选择穿越80年,叩问当代少年:当硝烟散尽,我们该如何传承?
答案写在今日东莞的每个晨昏:科技园区里青年研发芯片,教室中书声琅琅,志愿者穿梭街巷……这是新时代的“战场”:用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用文化自信筑牢精神防线,用日常善行守护社会温度。东纵精神从未远去,它化作城市基因,在我们血脉中奔流。
离开展馆前,我拍下夕阳中的纪念碑。金色光辉洒向“东江纵队”四字,如历史与未来的握手。我们不必再以身躯堵枪口,但需以才智筑国基;不必再血沃中原,但需以青春赴山海。红砂岩上的刻痕会风化,但东纵精神已在新时代少年心中刻下更深的印记——那是民族复兴路上最响亮的青春回音。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三 11班 钟汉庭;指导老师:何洁宜、向梅、张悦、叶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