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昌桐羽《重走东纵路,赓续红色基因》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3 12:37:54

八十年光阴流转,抗战烽火已远,但东江纵队的红色基因依然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这个国庆,我踏上了“重走东纵路”的研学之旅,在历史的回响中寻找精神的坐标。

走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我俯身献上一束白菊,指尖轻触碑身冰凉的石面,心中却涌起热流:这上面镌刻的不只是名字,更是一段段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誓言。纪念馆内,老师动情地讲述着东纵历史:“1940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创建根据地,曾生司令员称这里为‘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展柜中,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让我驻足良久。讲解员说,这样的武器要与敌人的精良装备对抗,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大王岭上的冲锋号声,看见战士们手握简陋武器却依然奋勇向前的英姿。“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重量,我不禁热泪盈眶。

随后在纪念碑前,我们举行了庄严的红歌传唱活动。带队老师挥舞的手臂如战鼓擂响,同学们昂首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如滚滚江水奔腾不息。当时正值烈日当空,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襟,却无一人退缩。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坚守”。当年东纵战士们在缺粮少药的山林中坚持游击战,靠的就是这般钢铁意志。歌声中,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从抗战烽火到建设热潮,从救国图存到民族复兴,这份“不畏艰难、团结奋斗”的信念始终如一。

今日的东莞,已从当年的抗战前沿蜕变为新一线城市。但东纵精神依然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流淌。当年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作战1400余次,有力牵制日军兵力;今日东莞正以同样的担当精神,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这种“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使命感,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这次研学让我深刻认识到:重走东纵路,不仅是追溯历史,更是寻找精神的源头活水。我们将以东纵精神为灯塔,在知识的海洋里破浪前行,在成长的路上勇担使命。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青春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报国篇章。

滚滚东江水,奔流不息;巍巍红旗帜,代代相传。我们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一 13班 昌桐羽;指导老师: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