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袁奕燊《血脉里的东纵魂:与103岁东纵老兵太公的世纪对话》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3 12:34:38

今年国庆,我完成了一次特殊的“重走东纵路”。这条路,不在纪念馆,也不在战场遗址,而是在我家,在103岁的太公袁章焕的身旁。

太公是东江纵队的老兵。2025年10月1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胸前的纪念章上,那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纪念章。我轻轻捧起这两枚徽章,金属的凉意仿佛瞬间被历史的温度焐热。这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徽章,重若千钧。它见证的不仅是太公21岁那年毅然加入抗日游击队的青春抉择,更见证着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战场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1400余次战斗,歼敌无数,有力牵制了日军在华南的兵力,为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么多枪啊……”“那时候,我们经常饿着肚子打仗。”太公的声音缓慢却清晰,将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说起战士们用土枪土炮对抗敌人的精良装备,说起在深山老林里建立根据地,说起护送文化名人穿越封锁线的惊险时刻。我忽然明白,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看到的那些文物:生锈的步枪、磨损的军号、发黄的《前进报》,都曾是我太公和战友们最亲密的“伙伴”。

这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当太公那双曾经握枪的手与我这只握笔的手紧紧相握,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这是新老两代人的握手,更是两个时代的对话。太公说,他们当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不能看着国家亡”的信念。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作为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曾觉得军训时间漫长难熬,曾因学业繁重而抱怨不休。但听着太公讲述野菜充饥、山林为家的日子,看着纪念章上镌刻的历史,我才真正理解了“艰苦卓绝”的分量。我们这代人或许不需要像太公那样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战场”——知识的战场、科技的战场、创新的战场……

这次特殊的“重走东纵路”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东纵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我们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太公将青春献给了民族救亡,而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忠诚为民、敢于担当”的东纵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临别时,我郑重地为太公整理衣领,将那象征无上荣光的纪念章端正地佩戴在他的胸前。阳光正好,纪念章闪耀着这个秋天最动人的光芒。这一刻,我忽然懂得: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需要刻意寻找。它就在我们家,在太公的皱纹里,在那沉甸甸的纪念章里,更在每一个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里!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一 13班 袁奕燊;指导老师: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