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南粤大地烽火连天。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然而,在东江两岸、广九铁路沿线,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如暗夜中的火把,在荆棘丛生中顽强燃烧。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岁月里,东江纵队从最初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等抗日武装,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抗日劲旅。他们深入港九,挺进粤北,在枪林弹雨中营救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完成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他们团结海外侨胞,开辟华南敌后战场,作战1400余次,歼敌近万人,为华南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记得初访东江纵队纪念馆,我还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仰望着烈士雕像,我郑重地行了一个少先队礼,心中悄然种下崇敬的种子。五年级时,在学校组织的红色研学活动中,老师为我们讲述东纵战士用《前进报》传播革命火种、用土制炸药炸毁敌军碉堡的故事。那一刻,战士们前仆后继的身影,在我心中点燃了与先辈同频的红色火焰——这或许就是赤子之心的传承。
东江纵队的斗争历程,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王岭的血战到百花洞的凯歌,从秘密交通线的坚守到根据地的建设,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生死抉择,他们以热血浇灌信仰,这种气节与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凝视历史,反观当下。记得刚升入初中时的开学军训,操场上不乏抱怨之声;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因学业繁重而叫苦不迭。然而,对比东纵战士——他们以山林为家,野菜充饥,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信念——我们当下的“苦”,显得何其渺小啊。优越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赋予我们发展的机遇,却也容易消磨奋斗的锐气。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虽不必经历战火,却应时刻铭记:今日的山河无恙、国富民强,正是无数东纵先烈用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重走的,不仅是一条地理之路,更是一条精神之路。
烽火东纵,青春回响,让我们共同传承东纵精神!将“理想信念高于天”的坚定融入学业,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智慧用于实践,将“艰苦卓绝亦奋争”的勇气注入成长。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因我们青春的奋斗而更加璀璨!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一 13班 肖瑾轩;指导老师: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