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陈智慧《木棉为证,东纵精神永传》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2 22:12:41

当春风拂过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前的木棉,八十年前战士们踏过的泥泞山路已覆满新绿。而展柜中那件补丁累累的军装、那封纸页泛黄的家书,所承载的东纵精神却从未随岁月褪色……

从“组建武装,亮剑东江”到“北撤山东,转战南北”,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每一位战士,都在用生命诠释着“何为坚守”“何为担当”。而今天的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接续这份精神遗产,并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光芒?这是值得每一位青少年深思的课题。

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主题雕塑。战士们神情坚毅,有的持枪备战,有的高举旗帜,有的目光炯炯望向远方。洪亮激昂的东纵队歌在展厅中回响,我的心也被点燃,久久不能平静。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丰富的浮雕、画作与文献资料,系统讲述了东江纵队从创建到发展的历程。这里不仅展出了革命英雄留下的物品与武器模型,也记录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年轻生命的牺牲、日寇的残酷暴行,让我在愤慨之余,更深深惋惜。

而那些曾被我们忽略的老照片与老物件:尘封的步枪、泛黄破损的文书、缝满线头的背包……此刻仿佛都“活”了过来。它们像一群沉默的见证者,携着那段并肩作战的岁月,带着笑与泪的记忆,跨越时间的阻隔,沿着展柜玻璃,顺着我的指尖,贯穿我的全身。我的心跳不由加快,脚步也更加坚定。

我们耳熟能详的曾生将军,正是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领导人。他怀揣报国之志,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返乡,组建抗日武装,逐步发展为威震南粤的东江纵队。他不仅以灵活战术屡次痛击日军,更亲自指挥了惊心动魄的“省港大营救”,成功保护了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守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他一生指挥作战1400余次,歼敌9000余人,被誉为“抗日名将”“为民先锋”。

走出东江纵队纪念馆,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身上,投下斑驳光影。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一代代人的接力,一个个挺直的脊梁,一声声坚定的呼喊,东纵的史诗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东纵精神,是困境中屹立不倒的坚韧,也是顺境中居安思危的清醒。它如光,如帜,引领着我们,一直向前去!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一 13班 陈智慧;指导老师: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