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种新型“外卖”悄然席卷多个城市——它不是美食,却比美食更让家长心动。障碍桶、弹力带、小篮架……身穿运动制服的“体育外卖员”背着器材穿梭在公园绿地、小区楼下,为孩子们定制一对一体育课。这种被称为“上门体育”的新业态,正以“按需配送”的模式打破传统体育培训的时空限制,成为家长圈中的新宠。
“教练连呼吸节奏都教,真的太细了!”一位东莞宝妈兴奋地分享。在“体育中考拉分”频上热搜的当下,不少家长为保持孩子运动习惯或冲刺体育考试,纷纷下单“体育外卖”。
00后退役武警把“健身房”搬进小区
在这股风潮中,25岁的梅州小伙李智文成了东莞“上门体育”的先锋。作为广州体育学院大四学生、武警部队退役三等功臣,年纪轻轻的他决定放弃考编,创立“击掌上门体育”。

△“击掌上门体育”主理人李智文携带好运动器材准备进行上门授课
“放弃考编确实是个艰难的决定,”李智文坦言。促使他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是他在实践中洞察到的行业痛点。“传统课堂上,孩子人均被关注的时间往往不足3分钟,这种模式难以照顾个体差异。”他看到许多孩子因得不到针对性指导而逐渐失去兴趣,内心深受触动,渴望用专业和热情去真正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加之大学时期就关注到的“接送难”与“缺乏个性化”问题,最终促使他选择了“上门体育”这条更具挑战的道路。

△李智文上门给学生授课
从去年创业至今,他的“击掌上门体育”团队已发展到4人,服务学员超500人次,覆盖南城、东城、莞城、万江、松山湖等区域。他们的课程通常从一节体验课开始,课后家长满意再付费。课程主要分为体适能和中考体育两类,正式购买后均按周期付费。
钢铁意志+击掌激励法融化孩子心防
支撑他走上这条创业路的,是部队历练出的钢铁内核。“部队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当兵这两年教会了我纪律、毅力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李智文说。他将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带到了课堂上,通过亲身示范,鼓励每个孩子突破极限,将运动能量转化为生活的智慧,变得更自信、勇敢和坚强。

为什么叫“击掌体育”?李智文眼中闪着光:“孩子完成动作时,一个击掌能传递‘你真棒’的鼓励和认可,特别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位自诩“孩子王”的教练,用部队带来的纪律性和体院专业的科学性,重新定义体育教育。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家长和孩子们积极的反馈,”李智文分享道。他见过孩子从被“连哄带骗”来上课,到主动提前热身,甚至一周仅回家一天也要约课;也通过观察,为一名起初肢体不协调的孩子发掘出跳远天赋,专项训练后,孩子不仅进步飞快,眼神里也充满了自信和从容。
这份信任与黏性,甚至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李智文指着手机里一张他和上海小学生的合照介绍道:“这是我在给这位上海小学生结课时的留念。在东莞上课的这孩子,寒暑假都会专门从上海跑回来找我训练。”

△图中小男孩寒暑假专门从上海跑回来找李教练上门训练
还有不少宝妈反馈,小孩找李智文上完课后感觉效果挺好,体能进步很大,都纷纷找他续课。有学生宝妈表示,小孩以前很多动作做得不标准,自从跟李智文老师上了一个月的课后,孩子进步非常大,非常感谢李教练用心指导,还表示后面会继续找李教练续课。

△有学生家长发语音表示孩子上了李智文的课后体能进步很大
细节揭秘:月入1.5万元,一天辗转5个小区
清晨6点自我训练,7点背着器材出发,一天最多连上6节课——李智文的标准日程里,藏着“体育外卖员”的艰辛与成就感。“东莞夏天跑一天衣服能湿透好几回,但每次看到孩子学会新动作,或者这次体育考试及格了,甚至满分了,累也值了。”目前他的月收入约1.5万元,虽未达网传的“月入2万”,但他说:“能靠专业帮助孩子,比稳定收入更珍贵。”
在寮步万科小区,他带着二年级学生练习跳远辅助动作;在万江富通,辅助初二生完成跪姿俯卧撑;在道滘广场,为三兄弟设计心肺耐力训练……这些看似游戏化的课程,实则暗含体能评估、仪态分析、动态调整的专业逻辑。

“带器材到小区,练完直接回家”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家长接送难题,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长福利。“在熟悉环境中,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放松,更愿意尝试新动作,”李智文表示,“几节课后,有些孩子甚至会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参与,这提升的不仅是体能,更是社交自信。”

最让他自豪的,是一名初中学员。因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被同学嘲笑,经过3个月训练,孩子多次练到呕吐仍坚持说“教练,我可以”,最终以15个引体向上成为班级满分选手。“更重要的是,他从此挺直胸膛,爱上了运动。”

他今年立下的“带动100个不爱运动的孩子”的目标,目前已完成近半。“最初打动家长的是真诚和专业”,李智文总结道,通过详细解释方案、展示资质案例,并用第一节体验课的效果说话,他一步步建立了信任。他会记录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反馈给家长,并在他们焦虑时给予信心。“这不仅是我和孩子的努力,家长的鼓励才是强大的基石。”
前景可期,挑战犹存
尽管“体育外卖”因灵活便捷迅速走红,但其“千人千面”的特性也导致行业缺乏统一服务标准。有家长担忧:“这份‘外卖’的营养能持续多久?”
面对关于从业资质的疑问,李智文坦诚回应:“我目前是大四在校生,计划明年在学校考取教师资格证,并且现在已经在东莞中堂实验中学担任实习老师,积累教学经验。”他认为,自己创业做“上门体育”拥有体院专业与退伍军人的双重优势,“超过一半的家长选择我,正是看中我‘科班+部队’的复合背景。”
目前,他的团队由重点体校毕业生、退役运动员组成,持证教学,并已获得体育部门关注,未来或参与普惠服务推广。他说:“我希望以后在东莞,大家提到上门体育教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靠谱的李教练’,也希望未来能够把这种更人性化、更有效的体育教育模式带给更多的家庭。”
教练心声:在小区带娃不丢脸,这是传递能量的光荣事
面对“大学生做小区教练没前途”的质疑,李智文在视频号上写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靠汗水和专业实现价值,非常光荣。”这份信念源于部队经历——400米障碍跑中每个动作的千次重复,让他学会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挑战,如今用同样方法帮孩子攻克跳绳、跳远。
展望未来,李智文满怀憧憬:“目前我就是希望成立一个团队,把自己的专业能力体现出来,解决家长痛点,用体育的力量助力建设美好城市,与东莞共生共荣。”他深情地补充道,“因为我小学初中都在这边读书,我明年大学毕业后还是会留在东莞继续创业的。”
当体育课突破围墙,当教练变身“外卖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一代年轻人用专业重塑职业价值的勇气。在全民健身与应试体育的双重浪潮下,“体育外卖”能否成为可持续的暖经济?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此刻,那些在小区空地里响起的击掌声,正见证着改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