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道滘镇中心小学 丁梓洋《碑前凝眸处,红心向朝阳》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1 21:25:56

红色足迹是历史镌刻的坐标,更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灯塔。重走东纵路,不只是踩着先烈的足印回望烽火岁月,更是在泥土与石碑的触感里,读懂“家国”二字的分量,让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渐渐苏醒、鲜活。

国庆清晨的阳光格外清亮,像撒了把碎金在东莞人民公园的林荫道上。我攥着小伙伴的衣角,跟着老师往深处走,远远望见广场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走近时,巍峨石碑如沉默的守护者,“革命烈士纪念碑”六个鎏金大字镀着暖芒,风似被庄重绊住,周遭嬉笑声轻了、淡了,只剩我们整齐的脚步声,踏在青石板上。

我们列队站在碑前,脊背挺直,胸前红领巾被风掀起一角。老师指着碑文,声音轻却清晰:“1924年东莞有了党的组织,多少人揣着‘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念想,扛枪冲进枪林弹雨。他们中有人二十出头,有人家里有没断奶的娃,可子弹飞来时,没一个人后退。”我盯着碑文的刻痕,仿佛看见硝烟里,先烈们握着重枪,军装染血却眼神如炬,朝着敌人冲锋——他们倒下的地方,长出了如今脚下的繁花。

老师示意我们摸碑身的浮雕。指尖刚贴上石面,就被粗糙纹路硌了下,像触到岁月的老茧。顺着线条摸,能清晰触到战士的枪托、紧绷的臂膀,想象出他们咬牙向前时衣摆扬起的弧度。那一刻,指尖的冰凉被热意裹住——我好像听见浮雕里的呐喊,看见他们藏在枪后望家乡的眼神。原来冰冷石头里,早刻下先烈的热血与牵挂。我握紧拳头,指甲掐着手心:要记着这触感,才不算辜负牺牲。

碑前献花台摆满花束,黄菊花瓣沾着晨露,白百合垂着花穗,满是哀思。“原来东莞土地下埋着这么多英雄!”小伙伴轻声感叹。我摸了摸红领巾,它红得格外亮,像把先烈未凉的热血系在颈间——这抹红,和浮雕里染血的军装、碑文里滚烫的信念,原是一脉相承。

返程时,夕阳把纪念碑的影子拉得很长,望去像张开的臂膀,护着草木与我们。阳光掠过红领巾,我忽然懂了:“重走东纵路”不是结束的旅程。指尖碰过的浮雕纹路,是先烈递来的“接力棒”;碑前带露的菊花,是对英雄永不褪色的思念;老师说的“二十出头的战士”,提醒我们青春该守护热爱的土地。我们的“战场”没有硝烟,但课堂多解一道题,是守护祖国的科技疆土;课余多学一段历史,是让浮雕里的故事永远被记得。

多年后,若我们成了祖国的建设者,再回到碑前,定能骄傲地说:“您看,这盛世繁花,如您期盼;您刻在石碑上的信念,我们永远揣在心里,从未忘记。”

 

作者:东莞市道滘镇中心小学 五年级 6班 丁梓洋;指导老师:叶瑞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