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道滘镇中心小学 唐蔓馨《大岭山的风,吹亮青春的信仰》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1 16:07:32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是什么?是红旗猎猎时裹着的风,还是勋章叠着的汗渍咸?这个假期,我踏足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触、闻、听的交错里,摸到了答案的温度。

刚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山间凉风就裹着草木的清苦与旧木头的霉味扑来。指尖抚过斑驳土墙,粗粝砖石硌得掌心发疼,墙缝里还嵌着半片枯褐的草屑——恍惚间,似见东江纵队的战士围坐木桌,煤油灯焰抖着橙红微光,把战术地图映得明暗交错,灯芯偶尔爆个火星,混着他们压低的交谈声,轻得怕惊了窗外的虫鸣。展厅里的步枪枪托磨出琥珀色包浆,凑近能闻到老木头的沉味,像位伫立的“老士兵”,枪口始终朝着冲锋的方向;文件袋边角泛白、布带皱如沟壑,布面上还留着淡褐色的水渍,曾揣着指令在枪林弹雨中疾奔,每道褶皱都浸过急喘的热气。原来信仰从不是纸上的字,是能摩挲的粗粝,是能嗅见的岁月,是文物里发烫的过往。

讲解员的声音裹着惋惜,牵我们跌进那个苦却炽热的年代:“战士们顿顿啃掺着沙土的红薯干,嚼得腮帮子发酸,军装补丁摞着补丁,针脚粗得能看清棉线;深夜摸进敌营时,脚掌被尖石划开血口,血渗进草鞋粘在石子上,也只咬着牙闷声走。”她顿了顿,眼里亮了些,“村民们贴着田埂做‘隐形人’,裤脚沾着泥腥,阿婆蜷在草垛里守一夜,怀里的粮袋暖着胸口,把恐惧咽进肚子,就怕动静大了惊了巡逻的鬼子。”我攥紧的衣角浸了汗,喉间发紧——原来勇气从不是无畏,是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滚烫执拗。

东江纵队纪念馆里,红色旋律顺着耳廓烧进血脉,混着参观者轻轻的赞叹。黑白照片里,战士训练的身影裹着硝烟,能想象出枪声的脆响;村民送粮的脚步踩着晨光,竹筐碰着田埂的“哒哒”声似在耳边。站在“东莞今昔”展前,旧茅屋的稻草味似与新楼宇的金属味交织,粗布军装的棉絮感与身上校服的柔软触感重叠——忽然懂了:我们的青春时光,是先辈用生命写就的“华章”,而笔,早该递到我们手里。

研学结束时,大岭山的风又吹过脸颊,带着阳光的暖。信仰的模样愈发清晰:它藏在土墙硌手的裂纹里,藏在步枪泛着木味的锈迹中,藏在粮袋沾着泥腥的褶皱间。它是“明知难却敢向前”的勇气,是懂了“来之不易”后,偏要把幸福护得更暖、写得更长的青春誓言。

 

作者:东莞市道滘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2班 唐蔓馨;指导老师:招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