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谢岗镇实验中学 张惟皓《重走东纵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1 15:04:07

晨光熹微时,我站在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牌坊下,指尖抚过斑驳的木柱,仿佛触到了一段滚烫的历史。这条贯穿粤东的“东纵路”,曾是东江纵队将士们用双脚丈量的抗争之路,如今踏着晨光重走,每一步都成了与先烈的隔空对话。

沿着石阶向上,山路两旁的荔枝树郁郁葱葱,树影间隐约可见当年游击队搭建的竹制瞭望台。讲解员指着一处竹制瞭望台遗址说:“这就是当年游击队的‘眼睛’。”最让我震撼的是一棵留有弹孔的老树——1943年反“扫荡”战斗中,战士们就是靠着这些大树作掩护,用土枪土炮抗击敌人。我俯身细看,深褐色的弹孔里还镶嵌着许多木屑,仿佛能听见七十多年前的枪声和呐喊,好像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惊心动魄。

山路转角处,一座茅草覆盖的简易营房静静伫立,屋内的煤油灯、粗布军装、泛黄的作战地图,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我想象着冬夜寒风吹透茅草,战士们围坐在油灯下研究战术的场景,那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依然滚烫的初心。

行至惠东高潭镇,“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红色牌匾在阳光下格外肃穆。馆中,陈列的一封泛黄家书让我驻足良久,那是战士卢伟良写给母亲的信:“儿今为国效力,未能膝下尽孝,待山河光复,再归乡奉养。”字迹虽有些潦草,却字字铿锵。展厅尽头的影像厅里,循环播放着老战士的口述历史,一位白发老人颤声说:“我们饿着肚子行军,靠野果充饥,但从没人想过放弃——因为我们知道,身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屏幕的光映在观众脸上,有人悄悄拭泪,有人低声叹息。那一刻,红色的种子,悄然种入心底。

最让人动容的是在深圳阳台山的“东纵路”纪念广场。一群系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正跟着老党员们学唱《东江纵队之歌》。孩子们清脆的嗓音与老人沙哑的嗓音交织,飘荡在青山之间。广场的石壁上,刻着三千多名东纵烈士的名字。阳光洒在名字上,像是为英烈们镀上了一层金光。一位孩子指着石壁上的名字问:“爷爷,他们是谁呀?” 老党员摸摸他的头,轻声说:“他们都是英雄,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一切的英雄。”

夕阳西下,我立于山顶,远眺现代都市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这次重走东纵路,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追寻,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那些深嵌在岁月中的足迹,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灯火,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平静,源自昨日青春的奉献与牺牲。而我们——新时代的少年,所能做的最好的纪念,便是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不负韶华,不负英魂。

 

作者:东莞市谢岗镇实验中学 初三 1班 张惟皓;指导老师:谢喜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