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从可园出发:一场为期五载的岭南花鸟画文脉传承与时代对话
东莞+ 2025-10-21 09:32:55

眼下,“风骨·时代——名家绘梅兰竹菊作品展”正在岭南美术馆火热展出。80余位全国名家的400余幅精品力作及名师课徒稿,连同居廉、居巢、何香凝、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家的原作,共同勾勒出“梅兰竹菊”这一经典母题的当代生命力。

本次展览是岭南美术馆“从可园出发”品牌项目的第四程答卷。自2022年启动至今,“从可园出发”立足东莞可园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深厚底蕴,聚焦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任务——做大做强岭南美术馆,在传承岭南花鸟画文脉与彰显守正创新时代精神之间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以一年一届展览的节奏稳步推进,并凭借其鲜明的地域性、学术性、时代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从可园出发、走向全国的美术IP,凸显莞邑文化在当代文化价值建构中的辐射力和推动力。

为何从可园出发?

历史根脉与时代使命的双重召唤

从可园出发,并非偶然,而是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时代的回应,藏着历史根脉与时代使命的双重召唤。2022年以来,“从可园出发”的每一步,都深深扎根于莞邑文化,并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东莞可园是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居巢、居廉依托可园开创了岭南花鸟画的地域风格,确立起了具有岭南特色的花鸟画体系,这为“从可园出发”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历史根脉。坐落于可园旁的岭南美术馆,始终秉持岭南文化精神,自觉扛起传承地域文脉、彰显中国风格、引领学术风向的使命担当,“从可园出发”便是生动缩影。

“当代是岭南花鸟画复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一时间节点从东莞可园这个历史文化坐标出发回溯传统,有着别样的意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认为,回溯原点,回望“二居”,重温大师经典,意在鉴证前行。“从可园出发”的意义在于溯源,在于启发、启迪。溯源对于梳理当下、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百年后的今天,要回到原点看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江在今年9月举行的“承古开新——梅兰竹菊与当代精神”交流会亦表示,“从可园出发”意味着从传统出发,从东莞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出发,也是从时代本身出发,其最终落点在于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历史根脉之外,还有时代使命的召唤。东莞开启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后,以岭南美术馆为龙头的美术馆体系被赋予新使命——打响“育美东莞”品牌。《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岭南美术馆,创作好、展示好体现岭南特色、岭南风格的艺术精品,成为传承创新岭南画派精神的专业美术馆。“从可园出发”项目正是这一新使命的落地实践。

岭南美术馆馆长谢钧多次清晰道出“从可园出发”项目的价值追求:基于东莞可园作为岭南画派策源地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追踪岭南花鸟画的发展文脉、画学流播、传承开拓,着力于近现代岭南花鸟画及中国花鸟画课题研究的深度挖掘、推进和成果展示。每年举办一届展览,以五年为周期,打造一个由东莞联动全国学院、画院、研究院等专业学术机构,融入莞邑文化特色的展览品牌。

如何出发?

一年一届展览构建完整学术脉络

“从可园出发”并非单一展览,而是以五年为期、每年一届的学术工程。每届展览各有侧重,但始终围绕“溯源传统、对话当代”的核心,构建花鸟画研究完整的学术脉络。

2022年首届展览“从可园出发——中国花鸟画展”,全景呈现中国花鸟画当代发展格局和探索新风:展览邀请140位来自全国各大学院体系的艺术家参展,年龄跨度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通过“‘二居’画学”“岭南风范”“花鸟品格”“今品画风”“观物之生”“时代湾区”“院风新锐”等七大专题,以历史文献、画家手稿及原作相结合的方式,反映花鸟画多元创作格局。

2023年第二届展览“没骨新风——没骨法新探作品展”,聚焦没骨技法的当代突破:展览分为“‘二居’画学”“没骨新风”两大专题,借助“二居”画学的研究和启示,从“古今”“中西”“南北”多维度展现当代没骨花鸟画的创作格局和传承发展,向观众展呈当代没骨花鸟画的时代新风;“没骨新风”专题共展出近150件作品,探讨当代没骨花鸟画技法,关注今人对没骨花鸟画的美学传统和当代现状的关切和思考,传承和弘扬中国花鸟画的尚骨精神。

2024年第三届展览“欣欣此生意——邓白花鸟画写生创作展”,以莞籍工笔花鸟画名家邓白为镜,重新审视“写生精神”,深入揭示写生与花鸟画创作的密切关系:展览分为“源出岭南”“陈门立雪”“造化为师”“薪火相传”四个部分,从溯源、成就、传承等方面,展示邓白先生花鸟画的传承脉络和境界风格。

2025年第四届展览“风骨·时代——名家绘梅兰竹菊作品展”,以“四君子”诠释时代风骨,深入探讨中国画核心精神的现代性转换路径:展览共分“时代精神”“粤韵芳华”“君子之风”“天地清音”“草木本心”“暗香疏影”六大专题板块,全方位、多维度探讨“四君子”母题在当代的丰富性、可能性。

可以看出,“从可园出发”2022年以来的四届展览,以清晰的脉络,完成了从全景到个案的深度探索。

如何深化?

“学术交流+公共教育”双轮驱动

“从可园出发”的影响力,不止于展览本身,更通过学术交流与公共教育的“双轮驱动”,让其辐射力从专业圈层走向大众。

从“从可园出发——中国花鸟画展”学术交流会到“承古开新——梅兰竹菊与当代精神”交流会,每届展览同期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是“从可园出发”项目的“思想内核”。

以今年9月底举行的“承古开新——梅兰竹菊与当代精神”交流会为例,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理论家与美术馆代表齐聚岭南美术馆,以“风骨·时代——名家绘梅兰竹菊作品展”为切入点,围绕“梅兰竹菊”这一经典题材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与精神内涵进行探讨。通过讨论,大家深化了一个共识:“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根基与风骨,既是必修的“童子功”,也是衡量艺术家境界的标尺。深厚的传统,是艺术家面向未来最坚实的基础。

这些学术交流,不仅凝聚了专业智慧,为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寻找“当代答案”,更让“从可园出发”成为花鸟画研究的重要载体。

每届展览标配的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则让美育融入日常,助力擦亮“育美东莞”品牌。以“风骨·时代——名家绘梅兰竹菊作品展”为例,“巧手琢钻·妙手生花”钻石画体验、“周午生公益教学直播:没骨菊花讲解”“历代梅兰竹菊绘画的祥瑞寓意——马顺先水墨示范课堂”“风骨·雅集——美术馆之夜”等多元活动,覆盖不同群体,让大家在线上课堂、线下体验中切身感受“四君子”的深刻内涵。

覆盖整个展期的公共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育美东莞”从品牌概念,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体验。

成效如何?

从地域品牌一步步走向全国

经过四年的持续深耕,“从可园出发”已不再仅仅是东莞的“地方项目”,更是全国范围内地域文脉实现当代转化的典型案例。“从可园出发——中国花鸟画展”荣获“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为此写下生动注脚。

连续四届展览,累计吸引全国数百位知名艺术家参与,推动东莞与全国艺术机构的资源共享,不仅让岭南美术馆成为“岭南花鸟画和中国花鸟画研究和展示基地”,更让东莞“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地位被更多人认知,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湘波认为,“从可园出发”项目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中的东莞力量,打响了“育美东莞”品牌,彰显了东莞文化在当代文化价值建构中的辐射力和推动力。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长陈俊宇则说,美术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动本地文脉在当代的转化与传承,岭南美术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同行学习。

从可园出发,见人见己见精神,为花鸟画创作打开更广阔的视野,解锁更鲜活的艺术表达可能。

文字:赵水平 图片:程永强 赵水平 岭南美术馆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