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培英小学 熊静琳《补丁里的“红色温度”》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0 22:28:30

走进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墙上一幅画吸引了我的目光——《李淑桓送子参军》,她左手攥着参军报名表,右手牵着儿女,眼神亮得像浸了星光,连衣角的褶皱都透着坚定。

转头看向展柜,一件军绿色旧军装更让我挪不开脚:袖口是方方正正的补丁,针脚压得紧实;衣襟的圆补丁像颗温润的小扣子;最动人的是肩膀处,淡粉色花布从绿布里探出来,像战场里开出的温柔花。“这是李奶奶的‘铠甲’。”讲解员阿姨指着展柜旁的革命烈士证书,证书边角卷着边,红章却依旧鲜亮。“李奶奶五十多岁时,把七个儿女都送进了东江纵队。后来四个儿子都牺牲在了战场上,她却没半分退缩,反而自己也投身抗日,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悄悄从事交通情报工作。这件军装她一直特别爱惜,哪里破了就缝哪里,肩膀上这块花布,就是用她女儿的旧衣裳改的。”

展柜最里层还叠着三封家书,纸页黄得像陈年秋叶,字迹洇染模糊,可“山河破碎,岂顾私情”八个字却力透纸背,看得我鼻尖发酸。我下意识摸了摸身上的新校服,突然想起旧校服外套——就因为袖口磨了道细边,就把它塞进了衣柜最里边,再也没碰过。此刻隔着玻璃,碰了碰军装的针脚,粗线有点扎手,可心口却暖烘烘的,像揣了个小太阳。

随着研学队伍走到户外,路边野花开得热闹。我摘了一朵别在胸前,像李奶奶把花布缝进军装那样,把她的故事藏进心里。

回家后,我翻出件磨破袖口的校服,剪了块妈妈的碎花布学缝补丁。穿针时线总跟针眼“躲猫猫”,手指被针扎出小红珠,可我没停——缝着缝着,好像摸到了李奶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是如此的温暖。

现在这件补丁校服是我的宝贝。每次摸着衣角的碎花补丁,总会想起李奶奶的花布军装、墙画里的身影和展柜里的家书。原来英雄的“铠甲”不用亮闪闪,打满补丁的棉布也藏着大勇气,就像李奶奶那样把红色温度,一针一线缝进了日子里——这就是我们该接的传承。

 

作者:东莞市长安培英小学 六年级 4班 熊静琳;指导老师: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