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东江纵队博物馆,我的目光立刻被一面墙吸引了。那不是什么雄伟的雕塑,也不是什么精美的展品,而是一张张年轻战士们“无声”的照片。
照片的下面写着:在增城被俘的是最年轻的抗日战士,年仅15岁的季万方。15岁?只比我大三岁。我想象着,他在深夜的山林里摸索着前行,紧握着比生命还重要的情报;他在寒冬中小脸冻得通红,却还要侦察敌情;他或许也曾像我一样,在课桌前学习,但他的“作业”却是关乎许多人生死的消息。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把生锈的剪刀,那是制作传真的工具;看到了打着补丁的军装,补丁则像一朵朵不规则的花。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双磨到几乎不能穿的草鞋,标签上说,这双草鞋走了三百多里路。
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快步回到那面照片墙前。这一次,我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季万方,而是整个东江纵队。我仿佛看见了革命先烈手握着剪刀在油灯下刻写手稿,手指被油墨染得乌黑;那长满老茧的脚穿着草鞋踏过荆棘,每一步都坚定如山;那布满伤痕的手在寒冬里紧握钢枪,冰冷的寒风呼啸而过却目光如炬。
原来,真正的英雄从来不需要大声宣告“我要做英雄”。他们只是用信念去坚持该坚持的,守护该守护的。就像我们班上新来的转校生,新环境开始不适应,同桌默默地递给他一块橡皮;就像隔壁阿姨每天清晨在小区里喂流浪猫,风雨无阻。其实这些小小的善举,也是一种无声的坚持。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西下,我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稚嫩。但我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持,对十五岁的季万方来说,是传递情报、保家卫国;对十二岁的我来说,是认真对待每一个今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那面墙上的照片是“无声”的,但它们在我心里掀起了“有声”的惊雷。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每个普通人在时代中的选择担当。而担当,可以从我开始——握紧笔杆,也握紧一份对未来的承诺。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三小学 六年级 1班 徐诗媛;指导老师:全俊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