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谢岗镇实验中学 谢莉《重走东纵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0 18:44:37

大巴车缓缓驶过蜿蜒的山路,窗外的荔枝树挂满青黄的果实,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带队老师告诉我们,七十多年前,东江纵队的战士们正是穿梭于这样的密林之中,用扁担传递情报,用土枪守护家园。那一刻,我手中的研学手册忽然变得沉甸甸的——这不再是一次普通的旅程,而是一场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我们的第一站是东纵纪念馆。在静谧的展柜里,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着,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1943年,战士李满堂用它伏击日军运输车”。讲解员指着枪托上模糊的刻痕说:“这是战士们用刺刀刻下的‘抗日救国’四个字,行军磨平了,就一次又一次地重刻。”我忽然想起《东江谣》里的歌词:“青竹扁担三尺三,肩上压着山和川。”望着展柜里那根磨得发亮的扁担,我终于明白,歌词里承载的不是诗人的夸张,而是真真切切的山河重量,是前辈们用血肉之躯扛起的民族希望。

阳光透过繁密的枝叶,在罗浮山的山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沿着当年游击队的行军路线攀登,不过半小时,汗水就已浸透衣衫。同行的老党员爷爷掏出一块粗布手帕,动情地说:“这是我父亲留下的,他说当年就是用这个擦汗,饿了就蘸点水嚼树皮。”我轻轻触摸那块粗布,粗粝的质感划过指尖,仿佛直接触碰到了那段被岁月打磨成传奇的时光。望着脚下修葺整齐的石阶,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走的是一条被精心维护的道路,而他们走的,却是随时可能付出生命的悬崖峭壁。

傍晚,我们观看了纪录片《东江纵队》。当画面定格在战士们为掩护群众撤离,在山洞口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的瞬间,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一向严肃的老师也红了眼眶。散场时,不知是谁轻声哼起了《我是一个兵》,零散的歌声渐渐汇聚成整齐的合唱。没有刻意地排练,歌声却如战士冲锋时的呐喊般铿锵有力。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有些情感可以穿越时空,有些精神永远年轻。

返程途中,窗外掠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和一栋栋崭新的民居,处处洋溢着和平安宁的气息。我忽然领悟到,“东纵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旧展品,而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岁月静好,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更是历史交到我们手中的接力棒。

重走东纵路,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要带着枪托上刻写的坚定信念,带着歌声中蕴含的赤子之心,将这颗红色的种子深植于青春的血脉,让它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正如《东江谣》所唱:“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当年他们守护的故乡。”而今,站在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上,我们这一代人将续写怎样的故事?答案,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在我们前行的每一步里。

 

作者:东莞市谢岗镇实验中学 初三 7班 谢莉;指导老师:徐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