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莞樟木头镇的东纵纪念馆中,我的指尖轻轻拂过展柜里那枚锈迹斑斑的军号。它静默无声,却仿佛仍在发出穿越八十年的呐喊——那是东江纵队冲锋的号角,是岭南大地在战火中不屈的脊梁,更是我们今天重走东纵路时,内心最深沉的回响。
八十多年前,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华南。在这危难时刻,东江纵队应运而生。没有精良装备,战士们就用土制地雷、鸟铳与敌周旋;物资匮乏,他们就以野果充饥,以山林为营。在一次次反“扫荡”斗争中,东莞百姓推着独轮车运送物资,用暗号传递情报,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筑起了抗战的铜墙铁壁。
走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那间低矮的泥坯房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墙上斑驳的作战图痕,桌角磨损的油灯,都在无声诉说着指挥员们彻夜谋划、以弱胜强的峥嵘岁月。松山湖边的东纵秘密交通线上,青石板路见证了多少无名英雄冒着生命危险,将药品、电台送往抗日前线。每一道石板缝隙里,都嵌着永不褪色的忠诚。
今日重走东纵路,虽已不见当年的硝烟弥漫,肩上却承载着同样沉甸甸的责任。在虎门炮台旁,我们回望先烈保家卫国的壮举;在东纵烈士陵园,我们向长眠的英雄敬献花篮;在红色研学课堂上,老战士后代动情讲述“小鬼班”智斗敌人的故事。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在这一刻化作眼前可触的印记、耳边可闻的传承。我终于明白:“胜利”从来不是轻飘飘的词语,而是无数战士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安宁;“和平”也从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代代守护的珍宝。
作为新时代的东莞少年,重走东纵路更让我懂得了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的意义。东江纵队“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从抗战烽火中挺立,在改革开放中腾飞,东莞的每一次跨越,都闪耀着这种精神的光芒。今天的我们,虽不必面对枪林弹雨,但学习中的难题、成长中的挑战,都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战场”。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攻克难关,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在社区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我们正是在用新时代的方式,传承着东纵精神,续写着奋斗篇章。
夕阳西下,余晖为东纵纪念馆前的英雄雕像镀上金光。战士们昂首挺立的身姿,在暮色中愈发挺拔。重走东纵路的行程即将结束,但红色的薪火已在心中点燃。八十年风雨兼程,从战火纷飞到盛世繁华,改变的是时代面貌,不变的是初心与担当。
作为东纵精神的传承者,我们将带着这份红色记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守护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的东莞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东莞市谢岗镇实验中学 初三 7班 许文娜;指导老师:徐秋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