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东莞中小学生科技节启幕,小记者对话教育专家、倾听“创客”故事
东莞+ 2025-10-20 18:06:00

近日,以“AI科学、AI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正式拉开帷幕,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的校园内处处洋溢着科创活力。本次科技节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承办,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不仅打造了集“成果展示、互动体验、竞技比拼”于一体的科创盛宴,更通过东莞日报小记者的实地探访,揭开了东莞科技教育“分层培养、实践赋能”的育人密码。

启动仪式亮点频现:指南发布、奖项揭晓,解锁科技创新场景

活动现场,多项重磅环节接连落地,点燃全场科创热情。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探秘莞邑——每周半天校外科普特色活动指南》,同步解锁涵盖科技场馆、科创企业、科研院所等领域的122个探秘资源,为全市中小学生搭建起“课堂学理论、场馆练实践”的科创平台。

第二届“好问题”大赛与“十佳科创之星”颁奖同步举行:前者聚焦数学思维、生命科学等八大领域,征集近万件作品,20个“好问题”经答辩脱颖而出;后者从400余名科创之星中筛选出10人获此殊荣,获奖选手成为现场焦点。

小记者深度探访:对话教育专家,倾听“创客”故事

为挖掘科技教育背后的育人逻辑,东莞日报小记者围绕“AI 赋能”“创新培养”等核心话题,与教育专家、获奖学生展开对话,记录科创背后的思考与故事。

对话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邓兴文

分层培养,避免AI依赖

“相比以往,本届科技节如何让 AI 真正赋能素养提升?”东莞日报小记者周楚涵带着疑问向邓老师提问。

邓兴文解答:“核心突破是人工智能素养分层培养——我们针对小学低年段、中年段及初高中,梳理了不同阶段的能力目标,避免一刀切。比如低年级侧重AI兴趣启蒙,高年级侧重AI技术应用。”他进一步补充,结合“每周半天校外科普活动”,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企业场馆,用AI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形成“提问—探索—创作”的闭环,未来2-3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培育更多东莞本土科创之星。

谈及“好问题大赛、十佳科创之星”的教育初衷,邓兴文强调:“AI高速发展下,不少孩子习惯用工具找答案,却忽略分析能力——这是创新的本源。今年大赛新增实践探索环节,就是要让孩子不仅会提问题,更会探突破。目前收到的超上万件作品里,小学生的参与率提升很多,高中生的作品更专业、更贴近实际应用。通过牵引,孩子们的核心素养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对话获奖学生

从生活观察到科创突破

东莞日报小记者符灵熙则对话了两位获奖的有为少年,倾听他们的科创故事。

“看到基孔肯雅热等虫媒疾病影响居民生活,我就想通过作品探索蚊虫防控新思路。”南城北部学校彭佳乐分享,为完成作品,他花了一个半月时间。谈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这个作品里面需要用到很多菌类的试剂,收集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进行调配的比例也要自己去探索。”

道滘镇济川小学刘安羽的灵感则来自一场雨天:“看到小鸟站在树上,雨点像小珍珠滴在羽毛上却没湿透,我就想要是校服也这样就好了。”两位少年的科创故事,生动展现了从生活观察到实践探索的创客风采。

家校联动续新篇

本次科技节还向家庭敞开大门,市教育局开放300组家庭进校园: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AI绘画、参观科创成果展,不少家长感慨,第一次看到孩子对科技如此着迷。

这场亲子共探的科技体验,不仅让家庭近距离触摸科创魅力、见证孩子的兴趣迸发,更折射出东莞推动科学教育“家校协同”的深层用心。未来,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东莞将持续以“每周半天校外实践”“周三无作业日”为学生减负松绑,依托“德育五个一”“家校共育机制”,推动科学教育与德、体、美、劳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守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培育敢闯会创的未来英才,为东莞科创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文字:金媛媛 图片:郭晨阳 金媛媛 视频:郭晨阳 金媛媛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