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清洗一条鱼,大叔差点截肢!市人民医院手术3次
东莞+ 2025-10-20 16:57:02

对于吃货来说,海鲜最大的问题在于难处理,不是带刺就是长钳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蟹钳伤、被鱼咬伤、被贝类割伤,更重要的是有个“海洋刺客”会盯上你的小伤口。

近日,东莞的陈叔清洗海鱼时被扎到,刚开始的小伤口一周就发展为手烂臂肿、全身感染,甚至面临截肢风险。而这元凶就是海洋“致命刺客”——海洋创伤弧菌感染。

一星期前,陈叔在鱼档将已宰好的石斑鱼带回家清洗时,被鱼背鳍刺伤左手,当时他不以为然。

谁知次日左手肿胀疼痛,随即,陈叔到当地医院进行处理,经过一周的治疗,他左手的肿痛不但未消退反而愈演愈烈。

眼看肿痛逐渐蔓延至左前臂和左足部,并伴散在皮肤坏死、破损、渗液,还表现出了全身感染的症状,陈叔赶忙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手显微血管外科就诊。

由于科室已有多次类似病例的接诊经历,医生了解病情后,火速给予切开排脓减压、坏死组织清除及抗感染治疗。通过检验,这一切的元凶,正是海洋弧菌(其中以创伤弧菌最为凶险)。

陈叔经历了3次手术治疗,总算避免了截肢的噩梦,目前已经出院,在家休养康复中。

海洋弧菌就藏在温暖海水中,牡蛎、螃蟹、虾、贝类及鱼类都可能携带。它最鸡贼的是会“伪装术”:初期伤口容易被当成普通发炎,等你发现不对劲时,细菌早就在皮下“开派对”了。

初期症状易混淆:感染初期,通常只是伤口的红、肿、热、痛,极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蜂窝织炎或甲沟炎。这种“伪装”会让人掉以轻心,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

进展静默而迅速:在你尚未察觉时,细菌正沿着皮下的筋膜层快速蔓延、繁殖,释放毒素。当皮肤出现水疱、颜色变紫时,往往说明皮下的组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坏死。

哪些人容易被盯上?海洋弧菌尤其“偏爱”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对于这些人群,感染风险和处理难度会成倍增加。

海洋弧菌的杀伤力是爆发式的,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摧毁人体:

1.“食肉菌”感染——坏死性筋膜炎

细菌毒素会破坏血管,导致皮下组织和筋膜缺血、坏死。这就是患者手部迅速溃烂、变黑的原因,仿佛被“吃掉”了一样。

病情发展迅猛,若不及时手术,患者可能在数天内因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而死亡,截肢是常见的保命手段。

2.原发性败血症

当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会发起全身性的猛烈攻击。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烧、寒战、血压急剧下降(感染性休克),四肢皮肤出现紫癜。随后,肝、肾、肺等多个器官会相继衰竭,死亡率极高。

数据显示,海洋弧菌引发的败血症死亡率可超过50%,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病情便急转直下,生死往往就在几天之内。

时间就是生命,正确的现场处理和及时的就医至关重要。

第一步:立即自我处理

挤:立即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迫使伤口血液流出,尝试带走部分细菌。

洗: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冲洗伤口,持续至少15分钟。

消:用75%的酒精或碘伏对伤口进行充分消毒。

盖: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伤口,避免二次污染。

第二步:保持最高警惕,密切观察

在接下来的24-72小时里,必须密切关注伤口,一旦伤口出现红肿热痛且疼痛有加剧的趋势,这已是危急警报!需及时就诊处理。

第三步:火速就医,并给出关键信息

立刻前往医院的急诊科、骨科、手显微血管外科或感染科。

见到医生后,必须主动、清晰地告知:“医生,我被海鲜扎伤了,我怀疑是海洋弧菌感染!” 这句关键提示能为医生提供至关重要的诊断方向,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医生会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清创手术、采集血液和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静脉注射强效抗生素。

即使是已经宰杀的海鲜,仍有可能造成海洋弧菌感染,所以别抱侥幸心理,处理时需格外小心。

1.处理海鲜时,佩戴厚实的防水手套,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2.手部有伤口(包括细微破损、倒刺)时,绝对不要直接接触海鲜和海产品。

3.生熟食的砧板和刀具要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4.一旦被扎伤,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立即按上述流程处理。

5.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不能掉以轻心,受伤后,建议尽快到医院寻求帮助,以规范处理。

文字:李广 图片:医院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