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初中部 毛玥琊《永恒的歌声——记一次特殊的“红色课堂”》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0 14:58:44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无数革命先辈以信仰为笔、以热血为墨,书写了一段段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而我生活的大岭山,正是东江纵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一片被红色精神深深浸润的土地。

在这里,曾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其中有一位是年仅13岁的儿童团团长——“大眼仔”林树连。1941年,为了转移游击队文件和《前进报》,他被敌人抓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至死都没有吐露半个字。

2024年春天,在《大岭山之歌》红色文化展示中心,我们有幸遇见了一位特殊的长者——103岁的林树娣婆婆。她是林树连的姐姐。当她缓缓走到展厅中那组英雄浮雕前,凝视弟弟年轻而坚毅的面庞时,眼眶不禁湿润,喃喃说道:“大眼仔,好像!真的好像……”那一刻,整个展厅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她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浮雕,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个再也没能回家的少年。

林树娣婆婆为我们动情地讲述了林树连小时候的故事:弟弟从小机灵勇敢,最爱唱山歌,我们站在浮雕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能看见那个眼睛明亮、意志坚定的少年团长。随后,我们与林婆婆一起唱起了《大岭山之歌》:“大岭山啊,可爱的故乡,游击队的摇篮,革命的锻炼场……”歌声铿锵有力,穿越时空,连接起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遗憾的是,林树娣婆婆在今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前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4岁。但她的那次讲述、她的泪水与歌声,却为我们上了一堂永生难忘的“红色课”。她让我们明白,英雄并不遥远,红色基因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中,在我们传唱的歌声里,更应扎根于我们年轻的心灵中。

我们走进纪念馆、瞻仰革命遗址、唱响红歌、聆听故事,正是在触摸那段烽火岁月,是在与历史对话、与英雄共鸣。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红色基因”。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力量的延续。

英雄融山河,也许林婆婆正边轻抚着弟弟的头,边轻哼着“大岭山啊,可爱的故乡……”,每缕旋律都裹着他们对如今盛世的温柔守望。

作者: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初中部 初三 2班 毛玥琊;指导老师:谢霁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