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东莞大家谈 |数字化赋能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新质生产力培育背景的实践思考
东莞+ 2025-10-20 09:25:3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人力资源服务业是连接人才市场供需的关键纽带,其数字化转型直接关系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东莞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和千万人口大市,需通过构建政府引导、机构主导、市场协同的“三位一体”推进体系,破解政策扶持不足、机构转型乏力、服务供需错配等结构性矛盾,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人才支撑。

一、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已具备坚实基础。全市现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158家,其中规上机构约400家,形成覆盖招聘、培训、劳务派遣等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政策层面,东莞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依托“就莞用”信息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人才管理智能化办理。行业主体转型意识显著提升,智通人才公司的“熊猫进厂”APP等创新项目在各级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殊荣,展现出制造业城市特有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能力。

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尽管发展基础良好,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进程仍存在三重矛盾。

政策层面“效率与公平失衡”。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综合性政策支持滞后于制造业发展,扶持资源普惠性不足,中小机构获得的政策红利有限,加剧市场分化。

机构层面“意愿与能力落差”。全市近70%的机构(1479家)单独持有劳务派遣许可。这种以传统劳务派遣业务为主的行业格局,受制造业波动影响显著,抗风险能力薄弱导致数字化投入犹豫;不少中小型机构依赖外购数字化产品,技术团队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普遍瓶颈。

市场层面“供给与需求错配”。新生代劳动者对个性化职业发展服务需求增长,但现有数字化产品中招聘工具明显同质化,培训、法务等增值服务数字化渗透率不足;企业反映现有平台在技能培训、人才评估等功能上与实际用工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需求。

三、数字化赋能的三维突破路径

构建政府引导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完善差异化政策供给。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专项扶持基金,参照制造业技改补贴制度,设立转型奖励资金,重点支持中小机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其转型成本。实施“普惠+精准”的政策组合,探索“项目制”与“普惠制”结合的奖励制度,降低政策申报门槛,让更多中小机构能够享受政策红利,同时针对重点领域设立“数字化标杆企业”培育计划,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政策执行效能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确保符合条件的机构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二是创新数据治理。可制定《人力资源服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负面清单”,保障数据安全。同时建立行业数据共享联盟,推动“就莞用”平台与机构数据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数据的脱敏共享,打破数据壁垒。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化服务标准体系,针对招聘、培训等领域制定地方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认证试点,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三是打造数字化协同平台。可升级“就莞用”平台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云枢纽,整合求职招聘、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功能,让企业和劳动者享受“一站式”服务。推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数字化改造,建设园区企业数据库、高端人才库和技能人才库“三库融合”系统,探索发布“东莞人才指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供需预警。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联合高校开发适用于中小机构的轻量化数字化工具包,降低转型技术门槛,帮助中小机构快速实现数字化升级。

激发机构主体的转型内生动力。一是提升转型战略认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需重构发展战略,将数字化转型从“技术应用”上升为“战略核心”,明确传统业务数字化改造与新兴数字业务培育的双轨路径。可以建立转型成效评估体系,将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改善等指标纳入管理层绩效考核,倒逼转型落地。同时,借鉴本土机构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开展行业转型经验巡回分享活动,让更多机构了解转型的路径和价值。二是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结构性短缺问题。实施“数字人才培育计划”,推动机构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人力资源数字化专业定向班,培养既懂人力资源业务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技术合伙人”制度,通过股权激励吸引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加入,弥补技术团队短板。开展全员数字化素养提升工程,使机构从业人员具备基础数字化操作能力,适应转型需求。三是聚焦市场需求创新产品服务。在招聘领域,开发“AI岗位匹配+VR企业参观”的沉浸式服务,提升求职者体验;在培训领域,打造“微课程+技能图谱”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对接制造业技能需求;在管理咨询领域,推出“人力资源数字化成熟度评估工具”,为企业提供转型诊断服务。建立客户需求实时响应机制,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动态优化产品功能,让服务更贴近市场需求。

培育市场协同的生态发展环境。一是提升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制造业企业应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实现招聘、培训、绩效等模块的数字化集成,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数字化应用积分”制度,将员工数字化工具使用熟练度与职业发展挂钩,激发员工使用数字化工具的积极性。开展“数字HR先锋”评选活动,树立内部转型标杆,带动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提升。二是系统推进新生代劳动者素养培育。针对新生代劳动者开发“数字化技能微证书”体系,涵盖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基础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增加数字化内容占比,帮助劳动者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搭建“数字技能交流社群”,鼓励劳动者分享数字化工具使用经验,形成互助学习氛围。三是突破行业协同机制建设壁垒。探索成立东莞市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联盟,推动大中小机构开展技术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龙头机构+中小机构”的帮扶机制,共享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源,帮助中小机构降低转型成本。定期举办“数字化供需对接会”,促进机构与企业的精准合作,打通服务链条,形成“机构—企业—劳动者”多方共赢的生态格局。

数字化转型是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业破解结构性矛盾、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必由之路。构建政府、机构、市场“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才能将人力资源服务业打造为连接“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核心枢纽,以“数字引擎”激活东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澎湃动能。

(作者系东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部主任、副研究员)

文字:韩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