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大家谈 |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东莞+ 2025-10-20 09:08:31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市全域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浪潮以及资本市场等冲击下,乡风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需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即多元主体联动、多元情感共鸣、传统现代互融的“利益-情感-空间共同体”,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一)共同体关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利益

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个体相对应,马克思也称之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现实的人”必定有现实的利益诉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重视利益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恩格斯指出,人们的现实行动大都是从直接的物质动因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不过其主体从个人扩展到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共同体。

(二)共同体强调“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些不同类型的“共同体”均强调“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和谐共存、身份认同、共建共治共享等。“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共同体”构建以及存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良性互动一旦被破坏,共同体将面临瓦解分裂风险。

二、行动路径:构建“利益-情感-空间”三位一体乡村共同体

(一)推动以城带乡,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乡村利益共同体”

面对不少乡村出现的人员外流、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主要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两者互促互补。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乡风文明建设也应该充分利用城市资源,通过乡愁的情感连接,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并建立合作共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利益共同体”。

一是建立供需对接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都来自农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资金投入,亟需畅通城乡之间的供需渠道。在供需对接方面,一些志愿服务组织有很好的制度机制可以借鉴。如武汉志愿服务通过“i武汉i家园”“武汉微邻里”等平台,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运行机制,很好地解决了供需问题。乡村应主动发力,系统梳理乡贤等相关资源,建立联系,同时通过数字平台向社会发布需求信息,上级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主动为乡村提供信息支持。

二是创新合作共赢模式。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多主体参与的合作模式,是包括乡风文明建设在内的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乡村有何特色文化资源,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如何平衡壮大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不少地方探索出一些创新做法。如佛山顺德青田村的“政府+高校+基金会+村民”、东莞茶山南社村的“政府+企业+村委会+村民”、东莞石排塘尾村的“政府+艺术家+村民”的合作模式,均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同时在合作中能够尊重平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并运用市场手段或社会公益形式,逐渐壮大各自利益。

(二)强化交流互动,构建多元情感共鸣的“乡村情感共同体”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的个体(村民)之间基于血缘、地缘关系,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基础,此时的乡村是典型的“情感共同体”。而在后乡土社会,这种以情感共鸣为核心驱动力的“情感共同体”逐渐被以理性计算为核心驱动力的“利益共同体”取代。面对“利益共同体”出现的唯利是图等弊病,需要注重交流互动,凝聚共识,通过价值引领和文体活动,增强多元主体的情感共鸣,构建“利益-情感共同体”。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要将这些指导思想通过一定形式深入到乡村共同体的每一“个体”中。如关于移风易俗问题,农村出现的天价彩礼、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可以充分发挥新乡贤的思想感化作用。佛山青田村的高校团队以及石排塘尾村的艺术家团队,他们在唤醒村民主体意识、提升村民素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要坚持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通过与村民协商修订村规民约、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等,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

二是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具有仪式感、参与性极强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是增强情感共鸣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可以消除物理空间区隔,在面对面中弱化身份差异,建立互信。如通过恢复和创新民俗活动,让乡村共同体中的“个体”(如本地村民、政府帮扶人员、新乡贤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身份认同。水乡地区每年端午的龙舟竞赛就是一场凝聚共识的身份认同之赛。而国家层面倡导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可以帮助乡村获得更多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乡村要利用这些政策红利,在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增强乡村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和情感共鸣。

(三)注重保护营造,构建传统现代互融的“乡村空间共同体”

乡村“利益-情感共同体”着眼于人,而人的互动交流需要空间载体,同时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等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立足乡村建筑、村落格局等要素,需注重保护和营造,着力构建传统现代互融的“乡村空间共同体”。

一是坚持修旧如旧和功能提升。修旧如旧是传承,功能提升是发展,两者要同时推进。当前部分乡村建设出现的同质化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尊重和保留乡村原有的风貌特色。需要转变建设理念,从打造、改造转变为修复、提升。要注重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包括村落格局、建筑类型、生态环境等,禁止盲目开发新的建设项目和旅游设施,禁止一刀切式的刷白、铺平。要在设计上下功夫,最大化保留建筑的历史痕迹,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微改造,同时在尊重村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旧民居、旧街巷的功能,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二是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为乡村“利益-情感共同体”提供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是乡村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公共空间包括传统的祠堂、私塾、神庙等以及现代的图书馆、文化站、体育馆等。公共空间的营造首先要从村民需求出发,解决要不要和有没有问题。当前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以行政村为单位,不少自然村缺少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可以适当改造或合理布局一些公共空间。其次,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参与规划、建设或维护利用,将之打造成为构建乡村“利益-情感-空间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构建共同体是人类生存的手段与目的。乡风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素养,形成“真正共同体”。然而,面对“现实的人”,要从利益出发,以情感生发和巩固利益,并以空间承载情感和利益。因此,打造“利益-情感-空间”三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

文字:林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