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25年东莞市职业技能大赛电工项目竞赛在广东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寮步园区)圆满落幕。此次竞赛由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寮步分局主办,旨在顺应电气行业智能化、高效化发展趋势,全面检验并提升电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注入强劲的技能人才动能。

精英齐聚展风采 电工竞赛启新篇
上午8点,赛场已是人头攒动。来自全市23个镇街、83家企事业单位的131名电工技术精英陆续抵达,怀着对技术的热爱与对荣誉的向往,进行赛前签到与准备。他们之中,既有来自生产一线的资深工程师,也有来自职业院校的师生,覆盖了企业、中高职院校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竞赛广泛的参与度和代表性。赛前,主办方进一步强调,技能人才是支撑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并勉励全体选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随后,裁判长与选手代表分别庄严宣誓,共同承诺恪守竞赛规则,维护公平公正。
竞赛严格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三级)要求,并融入行业新知识、新技术,设置了理论与实操两大考核模块。理论考试作为初赛,时长60分钟,全面考察选手的专业知识储备。经过严谨的阅评,初赛成绩排名前40位的选手成功晋级下午举行的决赛环节。决赛实操部分极具挑战性,要求选手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两大任务:一是根据任务书对竞赛设备进行精准的故障测绘、分析、调试与维修;二是完成自动化设备的线路连接,并运用可编程控制器基础指令编写如自动洗衣机或机械手等级别的控制程序,最终进行功能演示。每项任务限时50分钟,不仅考验选手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更对其在压力下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决赛总成绩由理论成绩的30%与实操成绩的70%综合评定,确保了对选手全面能力的科学衡量。

以赛促学强技能 赋能制造向未来
下午的实操决赛现场,气氛紧张而有序。三批次共40名晋级选手轮番上阵,在各自工位上全神贯注、精益求精。螺丝刀与电笔齐飞,线路与程序共舞。选手们时而凝神审视图纸,时而熟练操作工具,时而快速敲击编程器。故障排查时的沉着冷静,线路连接时的精确无误,程序调试时的一丝不苟,无不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裁判员们神情专注,穿梭于各个工位之间,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进行公正执裁。整个赛场秩序井然,唯有设备的运行声与工具的轻微碰撞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技能交响乐。
本次竞赛是东莞市首次举办此类电工专项赛事,其意义远超一场简单的比赛。裁判长王祖元介绍,电工是广东省明确的紧缺工种,随着东莞智能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电工的需求持续增长,且技术要求日益提高,从业者需掌握从传统工艺到自动化系统集成与维护的全链条技能。赛前回访与培训更揭示出一个积极现象:不少参赛者为跨行业转型人员,原专业背景涵盖会计、物流等,他们通过系统学习和竞赛实践,成功实现了职业技能的拓展与提升,真正体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赋能”的宗旨。这场竞赛不仅是一次技能水平的集中检阅,更是一个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有效激发了广大从业者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为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根基。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角逐,最终奖项花落各家。来自东莞市纳声电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刘登凯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实操表现,勇夺金奖,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林伟鹏(东莞市商业学校)、段洪林(广东朗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2人荣获银奖;杨晓坤(中南国际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周家辉(东莞技嘉电子有限公司)、陈志平(东莞市技师学院)、贺暒豪(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孙年春(东莞全民安全生产培训有限公司)等5人获得铜奖;另有李景锋(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名选手摘得优胜奖。
至此,2025年东莞市职业技能大赛电工项目竞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场高规格、高水平的技能盛会,不仅成功选拔和表彰了一批优秀的电工技能人才,为东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加速奔跑贡献不可或缺的“电工力量”和“技能支撑”,更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