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大岭山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岭上美术馆承办,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大岭山分会协办的“时光叠影”林亮水彩画作品展,在东莞市岭上美术馆3号展厅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岭上长风”大岭山镇文化艺术人才圆梦行动项目之一,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艺术家、大岭山中学美术教师林亮从艺二十余年来的近54件水彩精品。展览以“光影写诗,叠彩叙事”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艺术界同仁及市民观众到场参与,现场氛围热烈。
“时光叠影”展览将持续至12月21日。这场融合了教育情怀与艺术探索的视觉盛宴,不仅展现了一名美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为东莞本土艺术生态注入了清新活力。
扎根本土,以艺术教育滋养作品创作
作为一位从教二十余年的美术教师,他始终致力于通过美术高考辅导培养人才,并将此次画展视为其教学相长、专业探索的成果展示。展出作品,既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自然与生活的观察感悟,也承载着他成为“画家型教师”的持续追求。林亮表示,通过不断学习、参展与写生来提升专业水平,最终反哺教学,是他一贯坚持的路径,并衷心希望以水彩为桥梁,与观众进行艺术交流。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中科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深耕大岭山中学美术教育一线的教师,林亮是学生艺术梦想的“引路人”,用画笔点燃孩子们对色彩与美的热爱;他也是本土风光的“记录者”,以大岭山的青山绿水、东莞的城乡风貌、民族复兴的时代图景为创作内核,将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凝练成水彩画中通透的色泽与灵动的笔触。本次展出的每一幅作品,既是他艺术造诣的沉淀,更承载着他作为教育者对生活、对学生的细腻情怀。
本次展览的学术支持者、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朝生在展览序言中对林亮的艺术之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林亮的作品“兼具真诚与质朴”,其创作题材从历史厚重感到当代市井生活,展现了“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陈朝生特别提到林亮在广州美院研修期间的突破:“他大胆尝试层叠技法,在保持水彩透明特质的同时,赋予作品厚重的色彩效果与肌理表现。”这种“教学相长”的特质,使林亮的作品既扎根于学院派的造型基础,又融入了个人对生活的鲜活感悟。
作品题材南北景致交融,水色光影生辉
此次展出的作品分为创作、风景写生、静物写生三大板块,是林亮教学之余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成果。
 
 
 观展现场,观众驻足于展厅作品前,被林亮创作的水彩艺术的诗意氛围深深吸引。林亮的风景写生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以太行山系列为例,《苍茫雄伟的太行山》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北方山岳的嶙峋石壁,而《暮色太行》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朦胧光影,捕捉了山间暮色的静谧瞬息。与之形成对比的南方题材如《南沙暖阳》,以明快的色调描绘了岭南水乡的温润生机,凸显了艺术家跨越地域的观察视野。
静物系列展现了林亮对物体质感的精准捕捉。在《有黑陶盘的静物》中,陶罐的粗粝质感与光影交错形成微妙平衡;而《百合花与黑葡萄》则通过透明色层与厚重笔触的对比,传递出静物的生命张力。作品《琼花之韵》突破传统水彩框架,采用水性综合材料与三联画形式,拓展了水彩的叙事维度,引发观众对媒介创新的思考。
 
 
 林亮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写实中蕴含温度”。他深受王肇民“形是一切”理论影响,在长期教学示范中锤炼出扎实的造型功力,但其作品并未止步于技术再现。例如《午后的阳光》以柔和的光影渲染营造出宁静温暖的氛围,《满载稻香暮色归》则通过丰收场景的描绘,传递出对乡土生活的深情眷恋。这种“技与情”的平衡,使其作品既具学院派的严谨,又充满生活气息。
“岭上长风”大岭山镇文化艺术人才圆梦行动共举办13期
开幕仪式上,林亮向岭上美术馆赠送了一件个人绘画作品《江苏淮安府督后花园》,岭上美术馆负责人黎少玲代表馆方接受捐赠,并颁发收藏证书。
 
 
 据悉,为挖掘一批本土优秀艺术创作与策展人才,扶持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地方特色的公益展览活动,自2022年以来,大岭山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岭上美术馆(大岭山图书馆)联合开展了“岭上长风”——大岭山镇文化艺术人才圆梦行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3期,为全镇美术和书法界的老师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大岭山镇文联主席、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继春表示:“‘岭上长风’计划旨在支持本土艺术人才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林亮老师的成长轨迹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岭上长风’开展以来,大岭山镇很多美术书法爱好者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已然成为我镇美术界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本土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