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身陷困境时仍挺的脊梁;力量,是纸笔落墨时不变的坚定;传承,是跟着先辈脚步学的担当。——题记
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我攥着研学手册的手上。跟着王老师走进叶挺李秀文革命事迹陈列馆时,我还不知道,这里藏着能照亮我心底的红色光芒。
刚入馆,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铜像,分别是叶挺将军和李秀文女士,他们脊背挺着笔直,眼神里温柔却藏着刚毅,王老师轻声说:“将军奔波转移时,李女士在后方默默支撑,哪怕身陷险境也不曾退缩。一个护家国,一个守后方,他们并肩的样子,就是‘家国与共’最好的诠释。”
玻璃展柜里的旧物更让我挪不开脚。将军的军帽边缘磨出了毛边,中山装的衣角叠着好几道褶皱,最让我惊讶的是那条皮带——上面还留着浅浅的划痕。“这是将军带兵时留下的,” 王老师指着划痕,“东纵战士也有很多这样的旧装备,他们没有先进武器,就凭着一股劲和日军周旋。” 我忽然想起之前听的东纵故事:战士们用竹筒做水壶,把报纸卷成 “书本枪” 练习瞄准,原来他们早就把将军的精神装在了心里。
往前几步,墙上的“叶挺被囚转移路线图”缓缓铺展平,王老师指尖轻触地图上的线条:“这几年,他被辗转转移,囚室换了一间又一间,连安稳写字的地方都难得,可《囚歌》里的坚定,半分未减。”我知道,这每一条交错的路,都是他‘初心不改’的勋章。
转到《囚歌》手稿前,我屏住了呼吸。灯光柔缓地覆在纸页上,《囚歌》上的字迹沉平稳舒展,纸边细碎修改痕迹,像将军在昏暗囚室里反复斟酌的心意,“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进出的门开着。”让我仿佛看见;寒夜里,将军握笔的手稳稳当当,眼底的光比灯焰更亮。
离馆时,阳光还是暖暖的,可我手里像握着什么沉甸甸的东西。这次研学活动,让我读懂了“初心无悔,家国与共”的真意——它是笔和纸间的坚定,是奔路上的坚守,是两个人并肩的温度,往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这份信仰藏进课桌里,融进生活的担当里,以少年之姿,承先辈之志,做心怀光热的赶路人。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小学 六年级 3班 彭睿茳;指导老师:王映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