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常平第三小学 宋梓菡《触摸红色印记,续写青春华章-记李任之故居研学》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9 10:51:53

推开李任之故居那扇斑驳的木门,吱呀一声,仿佛推开了时光的闸门。小院里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发亮,墙角的老榕树垂下缕缕气根,风过叶响,像是七十多年前的低语。就在这样一个寻常又不寻常的上午,我第一次触摸到了有温度的历史,读懂了东江纵队藏在斑驳文物里的精神密码。

陈列室里,一支黄铜笔帽的钢笔静静躺在展柜中。笔杆上那道深深的裂痕,像极了未愈合的伤疤。讲解员轻声讲述:“这是李任之同志在大岭山隐蔽时用的笔。有次遭遇敌人突袭,他把笔藏在树洞里,后来取回时不慎摔裂,却一直用到抗战胜利。”我踮起脚尖,凝视那道裂痕,仿佛看见昏黄油灯下,他握着这支笔奋笔疾书——墨水会干涸,但字里行间的信念,却如院中榕树的根须,深深扎进东莞的土壤。旁边的展台上,一件灰布军装叠放整齐,袖口和膝盖处的补丁层层叠叠,针脚虽歪斜却异常密实。讲解员说,缴获的布料总是先给伤员,自己的衣服破了就一补再补。隔着玻璃,我仿佛触到了布料上残留的硝烟味,忽然明白:英雄不是天生的,他们只是把“保家卫国”四个字,一针一线地缝进了生命里。

走进纪念馆,纪录片正重现1943年的“百花洞战斗”。画面中,战士们脚穿草鞋,隐身在茂密的荔枝林间。他们手中的“汉阳造”虽然老旧,却凭着对地形的熟悉,让装备精良的日军寸步难行。一个年轻战士的脸上沾满黄泥,唯有那双眼睛亮如星辰,紧握钢枪的姿势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身旁的同学轻声说:“原来我们常去的大岭山公园,曾经是战场。”这时,讲解员指向展柜里一个小小的竹筒,讲述“小鬼交通员”阿明的故事。这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少年,要把情报竹筒藏在牛尾巴下面,才能躲过敌人的搜查。听到这里,我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同样的青春,有人在课堂读书,有人却在战火中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研学最后,我们站在纪念馆前的广场齐诵《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在蓝天下回荡,胸前的红领巾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远眺东莞林立的高楼,想起父亲说过,这片土地已从“世界工厂”蜕变为创新高地,连纪念馆里都用上了智能讲解机。原来,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乡,已经长成了他们当年难以想象的模样——这大概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好日子”吧。

返程途中,我紧握印着旧钢笔和补丁军装照片的研学手册,忽然懂得了这次旅程的真意:这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这代人的“战场”,不在荔枝林里,而在课堂、在实验室、在每一个让家乡变得更好的平凡时刻。就像那支裂而不碎的钢笔,即便历经风雨,也要书写新时代的故事;就像那件布满补丁的军装,哪怕平凡如斯,也要担起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红色的印记,早已不再是展柜里的静物。它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映照在城市的灯火里。从今往后,每当路过老榕树的浓荫,仰望东莞的天际线,我都会想起那些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人。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永不褪色的印记,在青春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崭新篇章。

作者:东莞市常平第三小学 五年级 6班 宋梓菡;指导老师: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