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虎门“牛爸爸”陈水生获评了“省模范个人”,他做了什么这么“牛”?

10月14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下称市纺服校)教师陈水生作为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接受表彰。这位长期活跃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十四载默默耕耘,托举起1300多名新疆学子学习技能的梦想,在粤港澳大湾区与新疆大地之间谱写了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
首创“史政讲堂”

自市纺服校首届内地新疆中职班(下称内职班)开办以来,陈水生便与学校内职班办学团队携手,共同打造铸牢“命运共同体”民族教育范式,构建起“思政铸魂+文化培基+实践启智”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他提出以普通话与“五史”为核心的“根基认同”课程,以及“中国精神”谱系,创新推出“史政讲堂”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并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近三年,学校为内职班开展沉浸式思政课50余场次,助力各民族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
此外,陈水生还主持推进学校与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馆校合作,借助鸦博馆丰富的文史资源,深入开展大思政课、非遗传承等项目,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营造“和美”校园氛围
作为全国首批内职班办学单位之一,市纺服校始终将各民族学生在校融合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为此,陈水生主导实施了“三同三融”(同学、同住、同乐、融情、融通、融心)计划。十四年来,学校举办民族团结活动150多场、开展“走进东莞”研学活动25次,将融合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学校食堂也成了各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平台”,葡萄蛋挞、羊肉炒鸡腿菇等融合菜品广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在日常饮食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同时,陈水生还推行“和美大同”导师制,促成362对朋辈结对,打造“莞疆情”工作室、实践基地、实训基地三大品牌平台,通过“莞疆情”实践活动全程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混班混宿共餐率和校园共融参与率双双达到100%,成为东莞校园民族融合的典范。
铺就边疆学子逐梦之路

陈水生还带领内职班办学团队创新推出“考证竞技+立体通路”办学模式,打造出少数民族职教人才培养的“东莞样本”。依托“玉兰品质”育人工程,他所带领的内职班已培育出2名国赛选手、1名硕士和1名省级模范,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6%,731名内职班毕业生全部实现升学或就业,创业率超过20%,越来越多新疆学子选择留粤发展。

被学生亲切称为“牛爸爸”的陈水生(属牛),始终以真情对待每一位新疆学子。十四年来,每个除夕他都与学生一同度过。“牛爸爸接待日”已成为解决学生成长困惑的有效途径,他以坚守和温情,托举学生追梦的翅膀。陈水生每年还远赴新疆进行家访,带去东莞的深情厚谊,累计捐赠善款物资惠及2.3万边疆儿童。他曾资助的学生阿布都艾尼,学成返乡后担任泽普县波斯喀木乡喀拉巴格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257户致富增收,成为“莞疆情”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