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迎十五运 精彩在东莞|东莞市体育中心出行指引
东莞+ 2025-10-17 23:50:34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五人制篮球赛成人组、五人制篮球聋人女子组将于2025年11月4日-11月12日、12月7日-12月16日在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为保障会场周边交通秩序,现制定本指引。欢迎市民、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观看赛事。

一、外市出行指引

(一)飞机出行

您可在广州白云、深圳宝安和惠州平潭机场乘坐机场大巴直达东城、南城城市候机楼,转乘轨道交通2号线至市民中心站A出口,并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具体情况请转至市内出行指引查看。

image.png

image.png

购票方式:东莞始发方向支持线上购票,具体购票攻略、发班时间可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查看。

image.png

△东莞城市候机楼公众号

(二)港澳出行

1.客轮出行

从香港出发的观众可乘坐香港国际机场-东莞虎门轮船客轮班线,抵达码头后凭船票免费乘坐接驳巴士前往虎门火车站,转乘轨道交通2号线到达市民中心站A出口,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image.png

2.跨境巴士出行

香港市区各地,香港、澳门机场有直达东莞市区的跨境巴士,详细班车信息和乘车指引可通过东莞城市候机楼公众号二维码查看。

(三)轨道交通出行

建议乘坐高铁、动车、城际列车出行的观众,比赛期间,到达以下站点后可按以下方式换乘:

虎门高铁站:出站后可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到达市民中心站A出口,转乘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东莞东火车站:出站后步行至广肇广惠城际线常平东站(约720米),乘坐至西平西站,转乘轨道交通2号线至市民中心站A出口,并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东莞南站:出站后乘坐快918路到国贸中心站下车步行到市民中心站A出口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东莞火车站:出站后可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到达市民中心站A出口,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西平西城轨站:转乘轨道交通2号线至市民中心站A出口,并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二、市内出行指引

(一)公交出行

持有当天赛事门票的观众,以及持有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组委会安保部核发有效证件的各类特定人员,可免费乘坐市内运营的地铁和常规公交(不含定制车、定制公交、跨市公交、随需公交等)。

1.常规公交:乘坐9路、25路、58路、G6路、G12路等5条线路,“体育馆”站下车步行约150米到达赛事场馆。

2.接驳专线:

赛事期间,将开通两条免费公交接驳专线。线路一:市民服务中心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线路二:单边循环线(串联丽逸酒店停车场、东实立体停车场来往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二)地铁出行

可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到达市民中心站A出口,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三)出租车、网约车出行

赛事期间,市体育中心周边实施出租车和网约车即停即走,下车点和上车点设置在不同位置。下车点位于东莞市体育中心出租车停靠点,下车后步行约100米至市体育中心南门进入会场。会场周边出租车和网约车上车点位于胜和路胜和广场A栋对面,观众从市体育中心南门出口步行约300米即可到达上车点。出租车/网约车上下车点详见附件3。

三、自驾出行指引

(一)停车指引

赛事期间针对自驾车采用“停车共享”模式,为观众提供约15715个停车位共享停放。共享停车场分布详见附件4。

观众直接导航定位至各停车场,其中丽逸酒店停车场、东实立体停车场设置了来往市体育中心的赛事接驳专线,供市民乘坐。温馨提示:公交上车点均设有专用指示牌,请根据指引候车。

(二)车辆应急救援服务

赛事期间,如您车辆发生故障,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紧急处理:

1、车辆发生故障(适合已投保观众)

image.png

2、普通公路发生事故

交通事故报警:122

交通服务咨询、投诉举报电话:12328

3、车辆其他应急情况

如车辆在赛事期间发生应急情况,可拨打24小时紧急电话0769-22902833进行求助。

(三)周边停车场信息

image.png

image.png

△接驳地铁站赛事专线走向图

image.png

△接驳停车场赛事专线走向图

出租车/网约车停靠点、巴士停靠点分布图

(一)出租车、网约车集结点示意图

1、出租车/网约车上车点

胜和路胜和广场A栋对面

2、出租车/网约车下车点

东莞市体育中心出租车停靠点

image.png

(二)巴士停靠站集结点示意图

体育馆公交站(北侧)

image.png

(三)出租车/网约车集结点、巴士停靠站集结点平面示意图

image.png

东莞市体育中心周边停车场分布图

QQ20251017-195029_副本.png

文字:记者 刘敏珍 图片:东莞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