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恒浩荡,文脉永流长
——观东江纵队纪念馆,重走东纵路有感
国庆假期期间,我参观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看到了日军当年罄竹难书的罪行,尤其是其中一幅褪色的老照片——日本在占领区办的一所日语小学,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照片里的中国孩子被迫捧着日语课本,茫然地望着镜头。原来,日军在侵略过程中,有系统地在占领区推行日语教育,关闭中文学校,禁止教授中国历史与地理,这不正是企图从根本上抹去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吗?当一个民族的孩子不再知道屈原、岳飞,不再会写汉字,不再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时,这个民族便真正亡了!
然而,在这片文化的焦土上,我看到了东江纵队挺拔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持枪的战士,更是文化的守护者。纪念馆里详细记录着“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壮举——1941年香港沦陷后,数百名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人物被困危城。东江纵队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穿越重重封锁,将茅盾、邹韬奋、何香凝田汉、夏衍、曹禺、徐悲鸿等各界文化名人安全转移至大后方。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文化人的生命,更是中华文明的火种。
最让我震撼的是东江纵队创办的《前进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用简陋的印刷设备,将抗日的信念和民族的文化传播到每一个角落。那些模糊的字迹,那些粗糙的纸张,在今日看来或许毫不起眼,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它们如同黑夜中的火把,照亮了多少人即将熄灭的民族自尊啊!还有曾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的王作尧少将,为了发展东莞的文化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祖屋捐献出来建设学校(今厚街的前进小学)。或许经历了枪林弹雨、保家卫国的将军更懂得中华文脉延续流长的意义吧!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生长在和平年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多少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权利啊!可是却有不少同学常常把学习视为负担,懒散惰学。东江纵队的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的文化火种,难道要在我们手中黯淡吗?
不!东江纵队纪念馆之行,让我认清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战场从未消失。守护中华文化的重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一代的肩上,我们应该深深扎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这些看似平常的学习,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东江恒浩荡,文脉永流长。我们这一代人,定不会让这火炬熄灭!
作者:东莞市常平镇司马中学 初二 4班 严子扬;指导老师:冼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