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大岭山裹着荔枝的清甜,我肩挎相机踏上东江纵队纪念馆石阶时,取景器里的晨光正顺着檐角流淌。这里曾是1940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的驻地,是曾生司令员口中“东纵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重走东纵路”从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用镜头捕捉历史微光、以数字技术传递红色灵魂的践行。
广场上国歌奏响的瞬间,风忽然掠过献花台。白菊上的晨露在镜头里碎成星点,我屏住呼吸拧动光圈环,将柔和的光线精准落在队友绷直的肩线与微蹙的眉头上。默哀的寂静里,快门声轻得像与历史的私语;当《祭黄帝陵文》中“还我河山”的字句撞在红墙上,我迅速换上短焦镜头,把队友眼底的肃穆、纪念碑上深浅不一的刻痕,连同空气中的荔枝香,一并定格在画面里。肩背被相机带勒出浅红印痕时,我忽然懂得:数媒人手中的设备从不是冰冷的工具,这份“记录每一分真实”的郑重,恰如当年东纵战士守护情报的赤诚。
展厅的冷光漫过展柜,那盏带着缺口的煤油灯让我不由自主蹲下身。深褐色的灯垢裹着铜制灯壁,焦黑的灯芯上还凝着干缩的灯花,像封存着八十年前的星光。“交通员就靠这点光亮抄录情报,有人为了护住灯盏滚下山坡,情报连半分都没湿。”讲解员的话在耳边回响,我举着手机补光,镜头贴着玻璃拍下灯芯的特写。屏幕里逐渐清晰的纹路,忽然与实训课的记忆重叠:上月拍摄校园文物短片时,我在暗房里反复调整补光灯角度,直到晨光透过窗户,让老校徽的锈迹显露出岁月的温度。原来,东纵人“不差毫厘”的专注,与我们数媒人怕“失之帧秒”的较真,是跨越时空的同一种匠心。
转角的VR体验区里,“百花洞大捷”的硝烟仿佛漫过鞋面。我攥着手机录屏,看着虚拟场景中战士们护着电台奔跑的身影,突然想起外景拍摄遇雨时,我紧紧抱着相机躲在屋檐下的模样。摘下VR眼镜,额角的汗水浸湿了海绵垫,我才彻悟:我们从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红色故事的“转译者”。用VR让同龄人“走进”战场,用短视频让文物“开口”讲述,便是数媒人对东纵精神最直接的应答。
夕阳西斜时,我按下最后一次快门:纪念馆的红墙与东莞CBD的玻璃幕墙在镜头里叠成温暖的光带,八十年前的灯花与屏幕上闪烁的剪辑光标,共同映照着同一颗初心。这场寻光之旅不是终点,未来我会以镜头为笔、代码为墨,让东纵精神借着数字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青春路。而这份数媒学子的报国心,早已藏在每一格光影、每一秒帧画面里。
作者: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2024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1班 陈卓筠;指导老师:刘彦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