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吸为战场,守护生命通道的畅通;以仁心为灯塔,照亮患者求医的路。从受父亲影响立志“服务大众”,到深耕呼吸内科应对肺癌高发的时代需求;从坚守抗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到深耕中西医结合持续“充电”,东莞市望牛墩医院内二科主任黄琪述的从医路上,始终蕴藏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

深受父亲影响,从医服务大众
呼吸道是生命最基础的通道,它的健康,决定了我们是自由地呼吸,还是艰难地喘息。对黄琪述而言,选择医生这份职业,仿佛是一种天然的传承。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小时候见到最多的就是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服务于大众’是我最初的想法。”这份朴素的初心,引领他走进医学殿堂,并最终专注于呼吸内科。
黄琪述深知,呼吸内科始于大内科,扎实的大内科基本功是应对复杂病情和在基层医院得心应手工作的关键。执着于呼吸内科,除了父亲的影响,还有现实的考量。
“呼吸内科的现状与当前环境息息相关。肺癌目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癌症死亡率首位。国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呼吸科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这份时代责任感,让他将专业方向与人民健康的最迫切需求紧密相连。
医术亦是仁术,舍小家为大家
从医师到主任医师,黄琪述的成长路上遇到了许多引路前辈,也见证了不少生命奇迹。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时那位被称为“村长”的主任。起初他不理解这个称呼的含义,直到发现主任收治的病人大多是其他医师认为难沟通、不愿接诊的,他才明白“村长”是对主任耐心和真诚的最高赞扬。医者仁心,“村长”的职业态度深深影响了黄琪述,让他懂得了不抛弃任何一名患者的医者担当。

这样的担当在救治一位83岁慢阻肺患者时得到完美诠释。婆婆入院时病情危重,血氧难以维持,在上级领导带领下,他们果断为婆婆插管上呼吸机。经过抗感染等救治,婆婆病情好转,即将迎来脱机拔管的日子。当时医院设备简陋,监护设施不足,黄琪述就坐在婆婆床边,边写病情报告边观察情况。婆婆顺利出院后,他由衷感到:“坐在床边的日子值得!”这不仅是成功救治一位病人的自豪,更是找到了成为医生的意义和价值。
从医之路有高光时刻,也有遗憾。黄琪述坦言,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给家人更多陪伴。
新冠疫情期间,望牛墩医院作为东莞市定点收治医院,黄琪述扎根前线。他的妻子既是助产士又是护士长,因收治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孕妇,也义不容辞报名参加隔离病房一线工作,与市妇幼保健院人员组成“妇产科团队”。夫妻两人同时参与一线工作,休息时需入住酒店,不能回家,只能留上高一的女儿独自在家。
黄琪述回忆:“那时,每天抽空和女儿视频聊天都是难得的事。一次问女儿,有没有怨恨父母狠心?她说:‘没有的事,我了解你们的工作,将来我也要做一名医生,您看,今天鱼肚子的黑膜弄得干净不?’那个瞬间,我觉得女儿长大了许多——这是她第一次宰鱼。”
他坦言,医生的工作时间具有极强的不可预测性和强制性,而家庭照顾需要“固定时间投入”,这种矛盾是最直接的压力来源。“医生面临的最大困境,并非不愿兼顾,而是职业属性决定了难以兼顾。这种刚性冲突使得我们往往只能在两者间做优先级取舍,每一次取舍都伴随着压力、愧疚与自我消耗。”所幸,他的家庭成员大多从事医疗行业,对他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让他能更专注于工作。
搭载生命与希望,在学习追求中成长
对黄琪述而言,医生是“承载着专业责任与人文关怀的特殊身份”。他说,医生不仅是解决健康问题的角色,更是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专业判断与人文共情始终相伴。
面对患者时,他关注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疾病对患者家庭、工作和心理状态的连锁影响。在诊疗中,需要与患者、家属、护士等多方沟通,理解不同角色的需求与困境,他因此学会了“换位思考”,而非单一立场判断。
面对职业带来的情感消耗,他有着独特的“充电”方式——永不止步的学习。“医生在压力和情感消耗中坚守的初心特别珍贵。‘充电’本质上是在专业责任和自我关怀间找到平衡。保持热情的核心,是从工作价值和个人爱好中持续汲取能量。”
他深知医学知识更新迭代迅速,“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年年更新,大学本科教材每隔五年全面修订一次,不断学习和验证学习成果成为快乐的源泉。”
这种学习热情体现在他持续深造的实际行动中。“目前我已持有西医师证、西药师证、中药师证,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东莞举行的‘西学中’学习班也即将毕业。”他谦逊地表示,“当然,中医从入门到精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他发现了新的研究方向:“《伤寒论》和《温病学》与呼吸病学具有很高的相似度,我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学习方向。中医经典和曾祖父的书稿成了我在工作中奋发进取的动力。”
呼吸不息,仁心相传。黄琪述用他的专业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着每一口自由呼吸,照亮着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之路。
【专家介绍】
黄琪述,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学科骨干。
擅长呼吸道疾病如慢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肺癌、胸腔积液以及急慢性呼吸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也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东莞市医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东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肿瘤防治联盟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肺癌诊疗一体化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
2020年被评为“东莞好人”“东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