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数字平台赋能 交叉检查提质
东莞应急管理 2025-10-17 18:19:23

手机屏幕上“目的地已到达”的提示与“莞·基础”模块中的企业信息完全吻合。检查组走进厂房,在机器运转的低沉声响中,安全员熟练地打开一键通APP,进入“莞·隐患”模块选定任务——指尖轻点,一场依托数字平台开展的第三季度跨片区交叉检查正式启动,对陌生企业的深度安全“体检”就此展开。

 

随着市应急管理局“五级三方”综合应用平台的推广,凤岗应急管理分局积极运用“莞·基础”及“莞·隐患”两大模块,推动专职安全员跨片区交叉检查机制落地。该机制融合数据赋能与业务协同,精准识别监管薄弱环节,助力提升基层一线安全治理实效。

 

1

数字驱动,实现检查流程精准高效

 

精准筛查,锁定高风险对象。依托“莞·基础”,分局每季度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巡查数据,动态整合辖区内工贸企业信息,智能筛选出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作业、锂离子电池生产、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以及上阶段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科学拟定交叉检查名单,推动监管资源向高风险目标集中。

 

图片

 

任务协同,扫清跨区检查障碍。根据《凤岗应急管理分局专职安全员跨片区交叉检查工作方案》,各检查小组依托“莞·隐患”模块创建检查任务,关联参与人员与企业安全员,为后续隐患整改闭环打下基础。同时,利用“莞·基础”获取企业准确地址并辅助生成导航路线,有效解决了跨区检查中“找路难”的问题,确保检查人员快速到位、直奔现场。

 

标准引领,构建线上闭环机制。整个检查过程依托一键通APP内置的标准化检查表展开,系统根据企业类型自动匹配检查内容,统一操作规范。检查结果实时录入,电子报告自动生成并同步推送至分局,实现了从检查、上报到督办的全流程线上管理。

 

2

数据对比,揭示隐患背后的管理短板

 

以2025年第二、第三季度专职安全员跨片区交叉检查为例,每轮行动组织30名安全员组成15个小组,对60至75家企业实施突击检查,取得明显成效。

 

隐患发现数量增长明显。第二季度交叉检查发现的隐患总数达到530处,比上一季度原检查组的397处多出133处,增幅达33.5%。从平台梳理数据来看,通过交叉检查识别出的重大隐患数量也多于以往,说明交叉检查机制在扩大隐患发现面、增强整体识别能力上取得了实效。

 

隐患查出质量显著提高。交叉检查推动隐患排查从“查表面”向“找要害”转变,精准捕捉到不少以往被忽略的高风险问题。数据显示,部分人员在日常巡查中查出的大多是常规问题(如警示标识、消防器材遮挡、通道堵塞、台账缺失等等),重大隐患占比很低。例如某专职安全员第三季度日常上报问题中,重大隐患只占2.4%;而同一人在第三季度交叉检查时,重大隐患占比跃升至19%以上,提升近八倍。这种对比说明,交叉检查有效打破了日常巡查中的思维定式,推动实现从“抓常规”到“挖深层”的转变,隐患发现质量有了实质提升。

 

图片

 

交叉检查也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个别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检查表面化、责任心不足、风险敏感度不高、业务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提醒我们在队伍建设方面仍需持续用力。

 

3

闭环应用,以短提能增强治理效能

 

精准督导,强化结果运用。分局通过“莞・隐患”模块实时获取交叉检查数据,对交叉检查员与安全员的工作质量进行量化比较,为专职安全员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提升督导的针对性。将隐患查出率、重大隐患识别率等核心指标量化,纳入专职安全员的月度考核,形成清晰的绩效导向,让敢于较真、善于发现深层次问题的安全员得到正向激励。针对交叉检查中暴露出的履职不到位、检查流于形式等问题和个人,启动约谈与针对性培训,倒逼责任落实,提升整体队伍的规范性与责任心。形成交叉检查分析简报,将交叉检查发现的共性隐患、高风险环节通报至各片区,实现“检查一次、警示一片、提升全域”的辐射效应。

 

图片

 

对标找差,提升业务能力。参加交叉检查的安全员按照“敢于较真碰硬、不回避问题,严格排查、不打折扣”的原则进行检查。被检企业的负责安全员通过平台查看交叉检查发现的隐患清单,对照找出自身日常巡查中的疏漏与薄弱环节,为后续改进指明方向。交叉检查既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又是一次专职安全员交流学习的机会,让专职安全员在互检中“找不足”,在互查中“补短板”,切实提高了风险隐患辨识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机制完善,夯实长效基础。多轮次同区域的重复检查,受心理和视觉疲劳影响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会随之降低,加上惯性思维支配个别“死角”易忽视,容易造成安全检查“灯下黑”。跨片区交叉检查的实践表明,“数字平台+交叉互查”模式有效打破了属地监管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式,激发了监管内生动力,为构建“发现问题--传导压力--推动整改”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