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湾畔,
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直指“星辰大海”,
一系列科技成果持续“高能”;
一艘艘搭载着"惠州动力"的新能源船舶
正划开碧波,驶向“深蓝”;
海洋牧场上,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制将
带动石斑鱼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在惠东县黄埠镇,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正抓紧建设中。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通讯员刘芳 摄
这并非科幻场景,
而是惠州在科技赋能下与海洋
深度结合的日常图景。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部海岸线上,
惠州正加快海洋科技创新,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
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实践,
科技赋能海洋产业,创新驱动海洋经济,
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且看这座湾区城市如何以“黑马”之姿
书写"蓝色传奇"?
惠东黄埠,大海之畔,群山之中,在无人机视角下,一片红色外墙基调的建筑群映入眼帘。墙上的中国科学院院徽,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的“科研双子星”。
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为何最终选择落地惠州湾畔?实际上也与“海洋”二字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正国介绍,由于“两大科学装置”对地质的稳定性、研究的便利性、经济和人才支撑等有很高的要求,该所从2009年开始选址,从西北到内蒙古、山东、江苏等地,一直考察到广东,最后将项目的装置区落址惠东县黄埠镇的一处滨海区。
黄埠镇位于惠州市东南沿海,选定建设项目的具体位置地质稳定,加上惠州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惠州作为“万亿工业大市”实力雄厚,各类人才丰富、经济发达,有助于“两大科学装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历经6年多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迎来突破性进展:今年9月,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通过建安专项验收,核心关键设备研制成功并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预计今年建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目前已经完成加速器的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2027年建成后将是国际上第一台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一座科创新高地正在惠州湾拔地而起,直指“星辰大海”。
例如,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主要用来产生和加速重离子束流,不仅是探索基本相互作用、物质结构和宇宙演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研发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先进核技术的平台,服务于航天试验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

HIAF配套系统。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同时,自2019年起,惠州加快推进“两大科学装置”及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东江实验室)建设,并按照“沿途下蛋”思路及早启动科研攻关项目。目前,东江实验室已引进11个高水平科研团队450多名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横向项目30项,累计发表论文434篇,申请专利153项。
“筑巢引凤”,人才“磁吸力”不断释放。
“第一”“首台”“突破”……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让人振奋,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惠州。据介绍,“两大科学装置”建成启用后,将吸引聚集一大批科学家到惠州从事科研工作。
这是惠州科技事业面海而兴的生动注脚,更是未来惠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固基石,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经略海洋铸就强引擎。
放眼国内外,高水平科创平台赋能海洋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事例并不鲜见:鹏城实验室研发自主水下航行器,可在海洋环境中执行各种复杂任务;崂山实验室完成1700亿参数规模训练任务,为“瀚海星云”“问海”预报大模型的诞生筑牢算法底座。
“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执行院长、惠州市政府咨询决策委员会专家钟绍伟认为,惠州科研机构与海洋相关产业企业应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未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惠州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记者看到,采用“重离子微孔膜MABR+耐盐菌生化+菌藻共生”工艺路线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示范项目已通水运营,处理规模为300吨/日,实现了对工厂化海水养殖尾水的低成本高效处理。
这背后,离不开东江实验室的技术加持。依托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惠州石化能源、新型储能等产业优势,东江实验室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已实现多项原创性创新成果突破,并推动一批成果在惠州落地转化。比如,重离子微孔膜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废水回用等水处理领域,助力惠州精准科学治污。
高水平科创平台汇集高端创新资源,是催生引领性科创成果的沃土。近年来,惠州坚持引进和培育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并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继续引进合作共建研发机构。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一批重量级研发机构在惠州蓬勃发展,聚焦惠州湾临港石化新材料产业科研需求,加快科研成果在惠州转化。
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行政楼投入使用,中海壳牌研发中心开工奠基……全球石化巨头纷纷加码“惠州研发”。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是埃克森美孚在北美以外首个综合性研发中心,配备了北美总部以外的首个聚丙烯中试装置,将加速差异化高性能聚丙烯的开发,并专注于基础化学研发和产品工艺开发等领域,进一步赋能惠州乃至广东石化产业科技创新。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目前,除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外,惠州还拥有7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又首次认定了1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如今,这些重大科研平台,正陆续产出“高能”成果,赋能惠州海洋经济发展。
“我们的科研团队聚焦海水经济动物健康高效养殖与良种选育,重点开展了石斑鱼繁殖生理和养殖技术、贝类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选育、海洋鱼类病害监测与防控等研究,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并获得一批具备产业化价值的成果。”惠州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袁凯介绍。
其中,由该所周立斌教授领衔的“海洋牧场养殖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开发”项目荣获广东省“双百行动”海洋牧场产业科技成果典型案例一等奖。项目通过对石斑鱼消化生理、营养生理和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研制出了适合海洋牧场养殖条件下的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提高石斑鱼在海洋牧场环境下的生长效率和抗病能力,降低养殖成本,直接惠及惠州及广东省的石斑鱼养殖产业。
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全球巨头扎根大亚湾,其尖端化工材料技术为海缆防护、深海装备制造提供不可或缺的高端材料支撑;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纬世新能源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为海洋装备注入“高能动力”,驱动新能源智能船舶、电动冲浪板破浪前行;萨瓦运动器材、海德运动器材等一批惠州体育制造业企业,积极布局水上运动、潜水、游泳运动赛道,已有燃油冲浪板、电动冲浪板、电动水翼板、潜水装备等产品,纷纷抢滩海洋经济……

萨瓦公司生产的水上动力冲浪板。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高地的进程中,惠州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桨,在浩瀚的海洋经济“蓝海”中开辟新赛道,共同构成了惠州海洋经济中“软件”与“硬件”兼备的科技生态,共同擘画出惠州海洋经济的科技创新图景。

“珠江翡翠号”纯电动豪华游船。图片由亿纬锂能提供
惠州大亚湾艾利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坐落于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各种多功能离子液体的高科技企业。
“我们主要从事离子液体新材料研发。”该公司技术团队负责人吴君石是一名山东小伙,博士毕业后来到惠州。吴君石介绍,依托大亚湾石化区产业优势,实验室研发的基于离子液体的特种新材料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可替代传统材料用于核电设备、大型互联网企业服务器冷却、高性能纤维材料制备等,确保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在位于惠南科技园的惠州市纬世新能源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将一款电池模块浸入透明水槽中进行防水测试。这是为电动冲浪板研发的IPX8级高倍率电池,即将装备于全运会海上救援艇和青少年冲浪项目。
“海洋是真正的‘极限测试场’。”纬世新能源总经理肖世玲拿起一款厚度不足2毫米的异形电池介绍,“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常规续航问题,而是在高盐、高湿、高压环境下,实现高安全性、高倍率的能源突破。”

德赛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肖世玲透露,公司自主研发的冲浪板电池已通过2000次循环测试,容量保持率超85%,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款电池能在苛刻的海洋环境中稳定输出动力,保障装备的全天候安全运行,不仅体现了惠州制造的“科技含量”,更成为撬动广阔水上运动市场的新支点。如今,纬世新能源的产品正随着惠州造冲浪板、无人机走向国际赛场,成为华南户外运动产业崛起中的“隐形冠军”。
面海而兴,向海图强,向新而行。
当新能源船舶在湾区海面划出银色航迹,
我们或许正在见证:
一个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惠州正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