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30岁,作息规律、无不良嗜好,却突发脑梗,病因成谜,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医生抽丝剥茧,最终揭开潜伏他体内的“伪装者”。
近期,30岁的陈先生吃早餐时右手突然握不住筷子,他试着站起来,右腿却像被钉在原地,沉重得不听使唤。
家人慌了,一路疾驰将他送进当地医院急诊。磁共振结果提示急性脑梗。外院医生立即安排手术,可蹊跷的是,脑血管造影竟找不到任何血栓或狭窄的痕迹。

“没有梗阻、血栓,怎么会脑梗?”手术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随后,抽血结果报告却让人震惊:HIV与梅毒双阳性!得知这个结果,陈先生声音发颤地表示:“我从未体检过这个项目……”
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陈先生被送至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该院感染一科医生接诊后,皱着眉头表示:“30岁,这么年轻,没有三高也不抽烟喝酒,生活作息规律,怎么会脑梗?这不对劲!”
医生们快速回溯线索,一致认为陈先生不符合脑梗的高发人群。虽然血液检测出梅毒,但普通梅毒也不会导致脑梗,这就陷入了死胡同。
随后,医生为他做了腰穿刺检查,最终真相浮出水面——脑脊液梅毒滴度高达1:8(正常为阴性),不是普通梅毒,而是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部分可表现为脑血管损伤,出现类似“中风”的偏瘫、失语等症状;还有患者会出现人格改变、情绪暴躁等精神行为异常,易被误诊为精神疾病。
虽然陈先生的症状表现为脑梗和右侧肢体乏力,但医生发现,他持续数年的“近视加重”,实为神经梅毒侵犯视神经导致的,且这种损伤不可逆。
陈先生的情况尤为特殊:他以脑梗、肢体麻木为首发表现,却没有梅毒疹等典型症状,就像一场精心设计来迷惑患者和医生的谜题。
确定了病因,接下来就是治疗。多学科协作机制迅速启动:功能检查科精准区分脑梗与神经梅毒特有的脑膜强化表现;检验科采用高灵敏度试剂快速检测脑脊液抗体;中医科同步介入肢体功能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案与普通梅毒差异显著。普通梅毒一般采取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每周1次,连续2-3周。而神经梅毒需静脉注射青霉素,每4小时1次,连续治疗14天,以强力穿透血脑屏障清除病原。
经过治疗,陈先生右肢肌力从4级恢复至近正常水平,可独立行走;脑梗症状也随之消退,成功出院。
出院不是终点,神经梅毒需追踪随访一年半,每3个月复查血清滴度与神经功能,都没有检测出异常才算痊愈。
“及时治疗的神经梅毒大多可好转,但必须切断传染源并教育伴侣同步检查。高危人群不仅是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多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者,都需高度警惕。”医生强调。
提醒:预防神经梅毒,筛查必须前置
“很多梅毒患者以为打完青霉素就‘万事大吉’,这是极大误区。”医生强调,梅毒螺旋体可能潜伏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进展为神经梅毒。呼吁梅毒患者无论是否治疗过,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筛查神经梅毒:
01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听力下降;
02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性格改变;
03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
04不明原因癫痫或中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