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大家谈 | 塑造教育强市新优势 谱写城市文明新篇章
东莞+ 2025-10-16 10:06:14

文明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城市的灵魂,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目标,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东莞市创新推出全域文明建设工作,并对“育人育才立德铸魂行动”进行了系统部署,以期通过教育改革提质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加快将东莞建成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一、深刻理解教育对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以教育之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文化是文明的“雏形”,承载着以文化人的时代重任,其与教育育人相辅相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也天然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使命。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更加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发挥好教育与文化浸润人心、培根铸魂的融合功效,让青少年在增进文化认同、夯实文化自信过程中,更加坚定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自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以教育之光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基在于文明复兴,而文明复兴的核心驱动力则在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新征程上,我国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导向,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在全球竞争中加速抢占人才和科技的制高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战略主动。

以教育之强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深刻指明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堪当大任的人才,还要推动社会成员适应、丰富和发展新文明形态,为国家富强和文明进步、凝聚价值共识、注入永续动力。

二、准确把握教育促文明发展的形势挑战

从发展阶段看,“高质量教育”成为文明创新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当前,面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高目标,以及为全人类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时代重任,我国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握好立足国内与借鉴国际的关系,着力将国内现代化教育事业打造为与其他国家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做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在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内涵过程中,持续坚定文化自信,并向世界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从供需结构看,“教育均衡优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焦点。现代化城市全域文明建设内涵丰富、任务繁重,但不可或缺的一项铸魂工程则是教育。当前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而教育关系着群众“知识改变命运”的殷切期望,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已成为老百姓最急切的民生需求。经过多年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引导,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但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总体匮乏,城乡、区域及教育各学段间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亟待加快推进教育均衡提质,夯实文明建设根基。

三、深化落实教育促文明发展的改革要求

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破浪前行,教育持续在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源泉和智慧动力,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核心引擎。鉴于此,东莞接下来要聚焦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落实育人育才、立德铸魂行动,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落脚点推进均衡扩优提质,助力推进城市全域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首先,进一步明晰育人观,回答好“为谁培养人”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东莞要加快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手段,着力打造一批“红色思政”“科创思政”等精品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现代化教育熏陶下,走出校园、走入历史文化、走进社会实践、走向文明未来。

其次,加快创新人才培养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是对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践行,也充分阐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提到了拔尖创新的科技人才,也强调了急需短缺的技能人才,任何职业只要做到精益求精、为国为民服务,都能称之为人才。比如东莞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战略,要坚持高层次、战略型科创人才与高水平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步培养,着力打造与城、人、产相匹配的全域文明新高地。

最后,加快转变教育改革观,回答好“怎么培养人”问题。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教育评价是牵动教育整体改革的“指挥棒”,针对破除传统教育“五唯”评价模式,要提出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一是从注重分数的一元评价转向素质教育的多元评价,跳出“只见分数不见人”“一考定终身”的逻辑怪圈;二是从结果导向的“掐尖式”培养转向过程导向的增值性培养,注重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与增值性发展,比如东莞加快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给每个学生更多的出彩机会;三是从责任推诿的分割体转向协同育人的责任共同体,如加快推进东莞“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全覆盖、高效能运行,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导作用、家庭育人基础作用和社会育人综合实效,营造东莞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为缔造和提升东莞全域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讲师)

文字:贾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