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大家谈 | 以“五个一体化”绘就东莞全域文明新图景
东莞+ 2025-10-16 10:06:13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人民幸福的底色。作为制造业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东莞正以《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蓝图,锚定2027年蝉联第八届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以“一体化”思维打破领域壁垒、统筹资源力量,在城乡融合、产城互动、治理协同等维度探索全域文明建设新路径。从《行动方案》部署中可清晰梳理出“五个一体化”实践框架,既回应了东莞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勾勒出东莞城市文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未来样貌。

一、城乡文明一体化:打破二元壁垒,绘就“风尚乡村”新画卷

全域文明就是要推进区域文明一体化。东莞既有高度城市化的镇街,也有承载乡愁的村居,城乡文明融合是全域文明建设的关键命题。《行动方案》以“创建助力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城乡文明从“单兵突进”转向“协同共进”,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文明培育体系。

在制度层面,《行动方案》创新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履约“积分制”,将停车秩序、环境维护等民生事项纳入公约,以激励机制引导村民从“要我文明”转向“我要文明”,2026年将推动不少于100个村(社区)建立履约评价制度,2027年打造50个积分奖励典型案例,让文明守约成为乡村新风尚。在资源层面,《行动方案》明确“城乡文明融合任务清单”,推动科教文卫优质资源下沉,医院专家进村居开展健康科普,学校教师参与乡村研学,文化馆员指导非遗传承,2025年启动“风尚乡村”主题文明实践活动,2026年实现镇街全覆盖,让乡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在文化层面,持续推进村史馆建设,挖掘虎门炮台、南海卫城墙等历史文脉,将乡村记忆与现代文明串联,既留住“乡愁”,更注入“文明基因”,为“百千万工程”实现“五年显著变化”筑牢文明根基。

二、产城人文一体化:激活产业基因,塑造“制造文明”新标识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也以文化而兴盛,“产城人文共生”是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行动方案》紧扣“制造美学之城”“中国潮玩之都”等城市名片,推动产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深度融合,让“工业基因”成为文明建设的鲜活载体。

在文明实践上,《行动方案》将文明培育融入产业场景,深化“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把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风尚培育延伸至工厂车间、产业园区,让数百万产业工人从“城市建设者”成为“文明参与者”。大力推进环卫保洁规范建设、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培育向上向善网络生态等,让文明渗透到每一个生活场景。在品牌塑造上,持续开展“寻找2亿分之一”“城市之光”等活动,挖掘产业工人中的文明故事——或许是坚守岗位的“诚信之星”,或许是互助友爱的“身边好人”,通过“3+3+32”融媒集群多视角传播,以品牌活动为纽带串联产城人文,让“制造文明”可感可及。更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将产业品牌与文明品牌同频打造,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推动潮玩、数字文化等新业态与文明传播结合,既巩固“中国潮玩之都”地位,更让产业发展承载城市的人文温度,实现“产业兴、城市美、人文盛”的良性循环。

三、治理服务一体化:打通供需堵点,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

全域文明建设不是“政府独奏”,而是“全民合唱”。《行动方案》以“治理服务一体化”为核心,推动管理向服务转变、单向推进向多元协同转变,让文明建设扎根基层、惠及民生。

在基础设施治理上,《行动方案》推动“硬联通”与“软服务”一体化。比如交通治理,既推进“停车一张网”建设,2025-2027年新增14万个路外公共停车位、开放1.5万个机关单位共享车位,解决“停车难”;又通过“线上+线下”文明交通宣传,严查“飙车炸街”,推动城市主干道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超95%,让“畅行”与“文明”同行。在基层治理上,聚焦重点领域,推动高质量立法,创新“社区合伙人”机制,挖掘企业、社会组织、热心市民等力量参与“莞香家园”建设,2027年实现90%以上住宅小区“五全”标准,建成“两社三中心”。同时擦亮“四季有爱”品牌,建设“骑手友好社(街)区”,吸纳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在志愿服务上,构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培训4万名急救志愿者、装配400台AED设备,推动注册志愿者每年至少参与1次服务,让“志愿红”成为城市治理的温暖底色。

四、生态人文一体化:守护绿水青山,书写“绿美文明”新篇章

文明城市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文明福祉。《行动方案》将生态保护与人文培育一体推进,让“绿水青山”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

在生态治理上,《行动方案》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2025年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2027年实现国省考断面水质100%达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同时构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体系,2027年公园绿化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4%,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人文赋能上,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结合:推进美丽田园建设,遏制田间乱搭乱建,同时在绿美乡村中嵌入“非遗墟市”,让莞香制作、龙舟制作等非遗技艺在自然场景中活态传承;开展“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活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市民生活习惯,让“绿色文明”成为全民共识。这种“生态+人文”的一体化路径,既守护了东莞的自然禀赋,更丰富了文明建设的生态内涵。

五、育人生态一体化:筑牢成长根基,培育“时代新人”新力量

文明的传承,关键在人。《行动方案》以“立德铸魂”为核心,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生态,让文明素养从娃娃抓起、在全民中提升。

在思政教育上,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5年发布30个红色研学点、开展100场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2027年形成思政课优秀课例资源库,通过“重走东纵路”“场馆里的思政课”等活动,让红色基因、科创精神融入成长。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026年推动40%以上二级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学校+医院”青少年心理协同机制,为成长保驾护航。在家校协同上,开展“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活动,推动村(社区)家长学校全覆盖,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开展半天校外特色活动,2027年实现“全员体育”“劳动教育”全覆盖,让家庭与学校同向发力。在社会共育上,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学生开放,开发精品校外课程,持续开展“莞一夏”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生态闭环,为东莞文明传承培育“接班人”。

从“五个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中,我们看到东莞全域文明建设的核心逻辑,不是简单的“文明要素叠加”,而是“系统集成创新”。城乡一体化打破二元壁垒,产城一体化激活产业优势,治理一体化凝聚全民力量,生态一体化守护宜居底色,育人一体化传承文明根脉。这五大维度相互支撑、同向发力,共同勾勒出“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图景。随着“五个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东莞不仅能实现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更能为制造业城市的文明建设提供“东莞样本”。当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当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文明的气息,东莞必将以全域文明之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教授)

文字:杨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