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谈起“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这个话题,市政协常委、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川如是说。他呼吁,把政策落实到企业心坎里,把数据变成流动的资产,把智能工厂做成场景应用的标杆。如此,东莞才能在百舸争流中继续勇立潮头。
打造“AI政策秒兑”小程序
制造业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强化财政精准支持,完善数据要素生态,深化产教融合。”半年前,刘川参加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联组讨论时建议,以智能制造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东莞新型工业化发展。如今,他认为,在全市的共同推动下,东莞已初步搭起“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场景示范亮点纷呈。
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东莞慢不得、等不得。直面当前AI与制造业融合中的堵点、难点,刘川把自己的调研思考提炼为“三个促转化、四个再发力”——促进“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体感”、促进“工业数据”转化为“产业石油”、促进“单点场景”转化为“整厂智能”;人才引育再发力、场景开放再发力、金融活水再发力、区域协同再发力,促进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不调查,不发言。今年的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二号文及其配套细则,干货满满——投入不少于30亿元财政资金、设立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设立最高5000万元的算力券、1500万元的模型券……“调研中发现,大企业‘拿着菜单点菜’,中小企业却‘看着菜单发愁’。问卷调查显示,年营收1亿元以下的企业,对政策‘看得懂、够得着、用得好’的比例不足三成。”刘川建议,政策颗粒度再细化,服务链条再前移,兑付机制再完善。如,借鉴“莞e申报”模式,打造“AI政策秒兑”小程序,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办”,力争全年兑付时间压缩50%。
数据要素是AI的“燃料”。“一方面龙头企业担心‘数据出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苦于‘无米下锅’。”面对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现象,刘川建议,推动行业数据空间“由点到链”、数据众筹“由链到圈”、数据资产“由软到硬”。具体来说,他认为,在3C电子、模具、家具、服装四条标志性产业链可率先建设“可信数据空间2.0”,引入隐私计算、区块链水印技术,做到“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
建立“整厂智能联合体”
东莞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重镇,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过去半年,我们发布的‘AI+先进制造’示范场景,大多数仍停留在‘工位级、产线级’。”刘川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更渴望“整厂级”解决方案,却面临“集成商缺位、投入过高、回报不确定”三大堵点。对此,他呼吁,建立“整厂智能联合体”,推出“AI+未来工厂”揭榜挂帅,打造“AI轻量级开源库”。展开来说,可由“链主企业+AI独角兽+市属国企+金融机构”组建“4S店”式集成体,提供从诊断、设计、融资、建设到运维的交钥匙工程,政府按“改造后人均产值提升幅度”给予阶梯奖励。
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刘川建议,升级“东莞卓越工程师学院”,增设“AI制造师”本科微专业,推动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设立“智能制造+AI”双学位,通过实施“全国AI实习生计划”吸引全国一流高校博士来莞工作。
聚焦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发展,一个个“小切口”的“金点子”在刘川的口中说出来:“推动东莞银行、东莞农商行设立‘AI转型贷’‘AI订单贷’”“携手深圳共建‘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探索‘飞地算力’模式,在韶关、河源布局异地智算节点,东莞企业‘远程调用、成本减半’”“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消费领域再开放100个场景”。这些“金点子”有望转化为发展的“金钥匙”,进一步推动AI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