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莞派新章⑦ | 迈向新技工时代:广优速聘的“双子星”实践
东莞+ 2025-10-15 20:19:26

在寮步镇的一家人力资源公司里,胡海琪回忆起2004年那个怀揣800元来到广东的湖南青年。他说,湖南人的成年礼是一张火车票,而他的第一站是东莞的一家眼镜厂。从仓管到劳务招聘员,再到创业成立中介所,胡海琪的职业生涯仿佛是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变迁的缩影。然而,真正让他思考行业价值的,是十年后一个令人触动的场景:一位曾跟随他做普工的父亲,十年后又带着儿子来找他介绍同样的工作。

“难道劳务派遣行业只是让两代人重复同样的命运吗?”这个问题成了胡海琪转型的起点。

胡海琪

危机与觉醒:从劳务派遣到“技工时代”

2007年,胡海琪创办了劳务中介所,2009年升级为劳务派遣公司。尽管业务稳步增长,他却始终有一种“居安思危”的焦虑。2015年,富士康宣布引入百万机械手臂替代人工的消息,让他意识到行业的危机:“如果工厂都用机械手臂,我们依赖的劳动力市场将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东莞市政府推动“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升级”的政策导向,让胡海琪看到了转型的方向。他发现,传统普工岗位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但新技术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岗位需求——电气工程师、机械设计师、自动化调试员等技工岗位缺口巨大。

“普工没有技术壁垒,薪水难以突破,但技工不同,他们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生产力。”胡海琪说。

双子星合力:培训与就业的闭环生态

2017年,胡海琪在东莞汽车客运东站三楼遇到了曾胡健——广优教育的创始人。曾胡健长期专注于电工、PLC自动化、机械设计等技工培训,而胡海琪擅长就业派遣与岗位匹配。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打造“培训+就业”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曾胡健

广优教育采用小班制教学,每期学员不超过30人。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先在教室进行理论与小型设备实训,再到工厂实际生产设备上进行实战操作。“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曾胡健说。他们的课程聚焦于三菱、西门子等珠三角企业广泛使用的自动化系统,确保学员结业后能直接上岗。

而胡海琪的速聘人力资源公司则负责对接企业需求,开展专场招聘会。例如,赢合科技连续8次来到广优举办招聘会,其人事经理表示,广优学员的留存率高达90%,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新质生产力:一个人与一座城的转型样本

刘艳峰是广优教育的一名典型学员。40多岁的他原本是一名采购经理,尽管已有管理经验,但他认为“技术才是未来的护城河”。在广优学习PLC自动化后,他被一家企业外派至越南担任项目总负责人,月薪超过3万元。

这样的案例在广优并不罕见。在广优的“学员墙”上,记录着许多学员的就业轨迹:从月薪四五千的普工,到月入过万的技工,甚至年薪数十万的工程师。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东莞从“世界工厂”向“智能制造中心”转型的缩影。

胡海琪说:“东莞原来以‘三来一补’的代加工为主,现在政府大力推动机器换人与人工智能,我们需要为这座城市提供新的生产力——不是普通的劳动力,而是掌握技术的‘新智生产力’。”

劳务派遣行业的价值重塑

从劳务派遣到技工培训,从“人力工厂”到“人才摇篮”,广优速聘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与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胡海琪和曾胡健的联合,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更是对劳务派遣行业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义。

“过去,劳务派遣公司被贴上‘黑中介’的标签;现在,我们希望通过技术与服务,真正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胡海琪说。如今,他们正积极参与东莞市人社局的“莞派技工”劳务品牌三年打造计划,希望为更多劳动者打开通往技术世界的大门。

在机器换人的时代,广优速聘用行动证明:被替代的从来不是人,而是落后的技能;被创造的也从来不只是机器,而是新的机遇。

文字:记者 王子玺 图片:李梦颖 视频:李梦颖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