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抗日战争,提到了一支活跃在华南的游击队——东江纵队。课本上只有短短几行字,而我却想起了外公书房里那把生锈的剪刀。那是东江纵队的老兵,我的太外公,留下的唯一遗物。
剪刀静静地躺在檀木盒里,刃口布满暗红的锈迹,像干涸的血迹。小时候,我总好奇这把破剪刀为何被如此珍藏。直到那年清明,外公第一次向我讲述它的故事。
1941年秋,香港沦陷。太外公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交通员,这把剪刀是他的“武器”——用来剪开日军的铁丝网,营救被困的文化界人士。月光下,他屏住呼吸,咔嚓一声,铁丝应声而断。数百人,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剪开的缺口,逃离虎口,奔向内地。
“你太公说,每次剪铁丝时,手都在抖。”外公的声音有些哽咽,“不是害怕,而是知道剪刀声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想到另一端等待救援的人,他的手就又稳了。”
我轻轻抚摸剪刀上的锈迹,突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铁锈,而是时间凝固的血与泪。每一个锈斑,都可能是一个故事:也许是太公在暴雨中剪铁丝时淋的雨,也许是搬运物资时流的汗,也许是战友牺牲时滴落的泪。
东江纵队的故事,在教科书里是宏大的叙事——他们营救了800多位文化名人,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但在我家族的记忆里,它具体成这把剪刀的每一个豁口,刃面上的每一道划痕。历史书不会记载太公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不会描写他剪铁丝时急促的心跳,但这些细节,却通过这把剪刀,真实地传递了八十多年。
去年,我们把这把剪刀捐赠给东江纵队纪念馆。捐赠仪式上,我见到许多纵队后代。他们带来的不是枪炮,而是泛黄的家书、磨破的皮带,甚至半块干粮。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拼凑出有温度的历史。馆长说:“正是这些日常之物承载的记忆,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如今,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展柜里,标签上写着“抗日战士使用过的剪刀”。每次去看它,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连接,我的血脉里,流淌着与这把剪刀相关的勇气和信念。
东江已逝,纵队不再,但剪刀上的锈迹如同时光的印章,将一个家族的记忆烙进民族的历史。原来,历史从未远离,它就藏在我们的血脉里,等待被一把生锈的剪刀唤醒。当我的手指轻触展柜玻璃时,仿佛穿越八十年的时空,与太公的手重叠在一起——他剪开的是铁丝网,而为我打开的,是一扇理解历史真相的窗。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一 3班 麦浩森;指导老师:钟嘉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