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剧《天山雪》艺术地再现了沪疆两地三代人投身边疆建设的奋斗故事。
一流的艺术节,往往以开放胸襟铸就自身的鲜明气质。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推动“戏剧走上街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隔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注重多元对话格调,吸引全球顶尖艺术家汇聚于此,成为全球文化交流典范等。相较于国内外知名艺术盛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独特优势在于融汇国际视野与本土根脉,在“引进”与“输出”的双向赋能过程中构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这场持续一个月、联动湾区11城的全民文化艺术盛宴,已成为大湾区标志性的年度文化庆典,乃至深化为大湾区一项共同的文化新传统。
本届大湾区艺术节通过引入外国名家名团顶尖剧目,让大湾区观众便捷地接触全球艺术精华,也为本土创作者用舞台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打开了一扇可贵的借鉴之窗。特别是超100场精品演出,展现出一种跨文化、跨地域的独到审美眼光,海纳百川的宽广文化格局,以及强大高效的组织能力。这其中,既有话剧《四世同堂》、舞剧《孔子》等经典剧目,也有舞剧《咏春》、粤剧《红头巾》等扎根大湾区本土文化的精品力作。开阔的国际视野,是本届大湾区艺术节一大显著特色:希腊国家歌剧院携经典歌剧《茶花女》首访大湾区,为观众带来梦幻视听体验;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以极具现代感的方式,再现戏剧大师的传奇人生;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则以话剧诠释《叶甫盖尼·奥涅金》,传递普希金的不朽文学哲思。这些作品共同聚焦“人文关怀”这一永恒主题,引导观众在审美盛宴中实现精神的共鸣。
艺术之所以动人,核心在于情感联结。无论是视觉意象还是叙事表达,其终极指向均为唤醒人类共通的感情体验。例如舞剧《孔子》,以六幕结构勾勒出“玉人舞”之轻盈、“幽兰操”之典雅,观众在“尽善尽美”视听意象中感受到文化的温润;现代舞《那时此刻》则用“串烧”的形式,以全新视角复刻广东现代舞团跨越30余年的多部标志性作品,不仅是对舞团艺术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国现代舞发展脉络的创造性解读;舞剧《咏春》将南派武术与现代舞美相融合,在刚柔并济中讲述岭南精神的传承,深受观众热烈追捧。还有通过几个普通家族的命运沉浮,映射大时代中人性的坚守与温情的话剧《四世同堂》,以三代女性的生命故事,编织出一部感人至深的大湾区移民史诗的粤剧《红头巾》等文艺作品,虽然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却都从不同维度触动了观众的内心。粤语话剧《Skylight天色》《二月廿九》等剧目,则为大湾区观众呈现了港澳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本届大湾区艺术节推出的“艺术惠民”举措,把“文艺精品荟萃,人民大众节日”的举办初衷落到实处。在精品演出与优惠票价之外,大湾区艺术节还组织专业文艺院团和参演团体开展户外演艺活动,利用“白鹅潭大舞台”“二沙岛户外音乐季”等文化惠民品牌,为市民游客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使高端艺术真正走进生活、贴近大众。
参加本届大湾区艺术节展演的艺术精品,不止唤起了大湾区观众的观剧热情,将“真、善、美”的追求转化为联结大湾区民众的情感纽带,更以文旅联动的方式使艺术与情感转化为一种颇具潜力的生产力,使得大湾区城市群在艺术层面逐渐摸索出一条由艺术团体、演艺人才、剧院生态、资金与技术等要素构成的生态链,这对于国内城市群的区域协同发展和提振文旅消费,无疑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