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5年东莞市全民参保集中宣传月活动暨全民参保宣讲员启动仪式成功举行。期间,活动为全民参保宣讲员颁发了聘书,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宣讲员代表——律师卢庆波、高校教师曾理斌、自媒体人陈浩群、医务工作者吴洁莹,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他们与医保结缘的故事,传递出“医保守护千家万户”的温暖力量。他们用行动证明,全民参保不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担当。

卢庆波:从律师到医保普法的“引路人”
卢庆波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也是一名执业20余年的律师,他曾以为自己见惯了民生百态,直到2022年那个午后,一位白发阿姨的求助改变了他的认知。阿姨因未参保,面对近十万元的医疗费用束手无策,只能向子女求助却遭拒绝。卢庆波问她:“您有没有买医保?”阿姨茫然摇头,后悔不已。这件事像一颗石子,在他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类似的案例在卢庆波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他的亲人曾因中风住院,花费几十万元,医保报销了大部分费用,避免了家庭陷入困境。而另一些人却因对医保政策的陌生付出了沉重代价:有人为省钱回老家买农村医保,结果自付数万元;有老板未给员工参保,最终自己承担巨额医疗费;还有人轻信“代缴社保”骗局,赔光积蓄。这些经历让卢庆波意识到,许多民生纠纷的根源,在于对医保政策的陌生。
2022年,他决定开辟“医保普法”专栏,用通俗语言解读政策。首篇文章阅读量突破3400,成为他公众号中最受欢迎的内容。2024年,他尝试用粤语拍摄抖音短视频,三年来,他发布了数十篇文章和视频,每一篇都经过政策原文核对和官方佐证。一位患尿毒症的朋友因他的推文成功申请门诊特定病种认定,每月负担大大减轻。卢庆波说:“法律不仅存在于条文里,更应该生长在生活中。”
如今,作为医保宣讲员,他将继续用视频和文章传递医保知识,让更多市民懂医保、用医保、护医保。他说:“这份信任是对所有扎根基层普法者的认可,也是一名法律人对社会责任的践行。”
曾理斌:让医保知识“走出校园,走进生活”
曾理斌是广东医科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系主任,深耕医保教学与研究近二十年。作为一名“老医保人”,他深知宣传医保知识的重要性。他说:“走出校园,面向大众宣传医保,比在高校教医保、研究医保更为重要。”

曾理斌指出,我国医保制度发展近八十年,但大多数人只是在需要时才“仓促”了解政策,这种“应急式”认知容易滋生误解,阻碍医保运行效率,甚至衍生医患矛盾。他强调,宣传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普及医保知识能提升全社会对医保的认知,激发全民参与医保、维护医保可持续发展。
曾理斌认为,医保的本质在于其公共属性——通过社会共济,将个体医疗费用风险转化为全社会共同担当。当前,我国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东莞的保障网更是织得细密,从职工医保到“莞家福”补充保障,无数家庭因医保免于“因病致贫”。他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作为宣讲员,曾理斌计划开展“医保政策情景工作坊”,通过模拟报销流程、解读基金运作原理,让居民看懂医保政策背后的逻辑。他还将针对老年人、新莞人等群体开展“医保记忆”征集活动,用真实案例代替刻板说教。此外,他计划制作“医保知多少”系列短视频,结合研究数据讲解热点问题,并融入医保发展史和中外制度比较,让听众理解“医保与强国建设的内在关联”。
曾理斌说:“当更多人了解医保、用好医保,这份制度的温暖就能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陈浩群:用镜头架起两岸医保“连心桥”
来自台湾的自媒体人陈浩群,在东莞生活了十五年。他经营着名为“台湾正言先生”的账号,记录生活点滴,传递两岸温情。今年7月,他参与医保宣传片拍摄,这段经历让他与医保结下不解之缘。

在拍摄过程中,陈浩群跟随医保工作人员走访企业,听他们细致讲解政策,看他们耐心解答疑问。一位企业大姐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前几年家人突发重病,医保报销让家庭免于被巨额医药费压垮。陈浩群忽然明白,医保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每个家庭的“安全网”。他说:“它藏在每一次住院报销的单据里,默默为人们的健康兜底。”
这次拍摄让陈浩群对医保有了全新认识。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镜头,宣传医保政策,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好处。多年来,他和团队走遍全国多地,拍摄旅游综艺,展现大陆的发展变化和风土人情。他希望通过这些分享,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
“我把自己当成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扎根。”陈浩群说。宣传医保政策,既是为同胞增加健康保障,也是在传递两岸共通的民生温暖。他相信,守护家人健康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未来,他将继续用镜头记录生活,分享医保带来的保障,搭建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政策兜底,有温暖相伴。”
吴洁莹:医保是改写命运的“那支笔”
吴洁莹是横沥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她的童年记忆里,有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村里一位穿花裙子的小姐姐,因父亲一场大病,家庭从幸福走向破碎。上世纪90年代,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是许多人心头的伤痕。

2022年大年初四,吴洁莹的父亲突发主动脉夹层,死亡率超80%。20天抢救,17万元账单,医保报销后家庭仅自付3万多元。那14万元的报销,成了他们家的希望。吴洁莹说:“医保不是冷冰冰的政策,它是改写命运的那支笔。”
作为医务工作者,她见过太多“人生无常”:摘荔枝摔骨折的阿叔、加班突发心梗的年轻小伙、妊娠高血压的准妈妈……疾病从不提前打招呼,但医保可以。她将医保比作“千层铠甲”:它是生育保险为新手爸妈送上的第一份礼物,是癌症患者药瓶里“国家的良心”,是贫困户手术费的托底救急。
吴洁莹给自己定了“三个绝不”:绝不让好政策躺在文件里睡觉,绝不让老百姓因不懂政策吃亏,绝不让任何一个提问得不到回应。她立志成为政策翻译官、方言传播者、情景剧编导和民意收音机。她用“全家共用一张医保卡”解释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用“防病第二道门”比喻大病保险。她说:“参保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医保不是消费品,而是生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