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镇金沙小学 吴科进《《重走东纵路,传承民族魂》》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5 08:32:22

踏上东纵路的第一天,我的鞋上就沾了与众不同的红色泥土,脚下的红土突然变得沉甸甸的。这种红土不同于普通的土,它泛着铁锈般的暗红色,像是被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大岭山——这座偏僻的小山村,这里曾经是东江纵队战斗过的土地,也曾经是抗日烽火中的血脉。

东江纵队,这支在抗日战争中活跃于华南地区的部队,也是当时华南抗日主力部队之一。最震撼人心的是他们用简陋的武器和坚定的信念,在日军占领的地区英勇地开辟了一条条秘密通道。在1941年香港沦陷后,这条秘密通道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了救援文化名人、运送重要物资与开展游击战的重要通道。茅盾、邹韬奋等800位文化名人与爱国民主人士,在游击队护送下,像一串串珍珠般被安全转移。站在抗日根据地旧址,我忽然明白:这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一场文化拯救,那些深深穿越日军封锁线身影,冒着炮火传递情报的年轻人,那些不畏牺牲的战士,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一个民族不灭的精神火种。

东江纵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用竹竿当枪,用木棍当炮,这种“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写照。

重走东纵路,最震撼的不是地形,而是岁月里的精神密码,在海拔800米的树林中,我们发现了当年战士们的庇护所——用树枝与茅草搭建的窝棚,想象着如果在寒冬腊月里,战士们蜷在潮湿的棚里,吃着发霉的野菜,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种精神让人难以想象。

东纵路不仅是一条地理路线,更是一条精神传承之路。他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无论走得多远,也不能忘记来时路,无论生活多安逸,都不能丢掉先烈铸就的精神。东纵路是用鲜血与信仰铸就成的,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金沙小学 六年级 8班 吴科进;指导老师:熊满平